networking after internship

還在念博班的你,是否思考過未來的選擇有哪些?除了做研究,很多人會選擇實習,不僅可以更了解自己所學的實際應用,也為增加未來選項。

但實習結束後呢?怎麼把短期機會,變成長期的合作?

區塊鏈科學家的伯樂人生 Joseph的經歷分享給你。

Joseph今年夏天在區塊鏈公司實習,結束後繼續留任。公司裡的mentor建議他:除了專業技能,更要學會如何與高層建立關係,並且主動提案創造職缺。

我很認同,PhD的職涯不只是找工作,更是要找到一個能夠持續發展和貢獻專長的機會。而networking與主動提案,就是一個很棒為自己開創職涯機會的方式。自己在顧問公司,把事做好只是基本分,也是靠networking找到很適合自己的獨特專案,也要幫下屬找案子,為團隊創造更多的機會。

和高層Networking可以怎麼做呢?

1. 心態至上

Networking最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不要只是為了短期的利益或目的去接觸他人,而是要真心地去了解對方,建立長期的信賴關係。當你與他人建立了真正的關係,專屬與你的機會自然就會來敲門。

2. 長期策略

進入一家公司或組織實習時,不要只是做交辦任務。要觀察他們從現況到未來目標有哪些缺口,哪些是你可以填補的。這需要時間和耐心,甚至更多networking才能了解核心。但當你真正辨識有哪些需求,就更有機會為自己創造一個完美匹配的機會。

3. 讓對方講

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要讓對方多講。這可以幫助你更了解對方的需求、願景、痛點,並找到更多的切入點。

先了解他們可以幫助你提出更準確建議,確保你的提案,與對方的目標和策略保持一致,增加提案成功率。

4. 具體提案

演練你的提案,確保具體明瞭。對方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你的想法,並看到它如何與公司的目標和策略保持一致?有沒有彰顯你的個人優勢?

networking是建立雙贏的關係

networking是花心思深入需要了解對方的需求,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並持續努力維護這些關係。這不僅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也可以為別人帶來價值,雙贏!

實習不只是學習,也不是只是履歷上多一行,更是一個建立人脈和尋找未來發展方向的好機會。如果你還在猶豫是否要去實習,或是如何選擇實習的公司,不妨參考Joseph的經驗,相信會帶來一些想法。

PS: 此篇文章是從和Joseph一對一對談中,由vocol AI轉逐字稿,再由chatGPT提出相關主題,我最後再潤飾編寫完成,經同意分享。運用工具,讓你更有效率!

change phd advisor

2023年初,懷抱著對追求博士學位的夢想、對學術研究的熱情、與對國外生活的憧憬,從台灣漂洋過海來到紐西蘭讀博士班,然而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卻是始料未及的。

二月中抵達紐西蘭,文化與語言上的衝擊是可預期的,像是發現聽不太懂短e發音像短i的紐西蘭腔。習慣每餐要有湯湯水水的台灣胃,還真吃不習慣冷冷的三明治,也沒有超便利的二十四小時便利商店。

但這些在出國前早有心理準備,生活上算調適得很快,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生活圈,也開始學會用不同角度看待文化與飲食差異。真正讓我不知所措的,是博班老闆(簡稱”前老闆”)

選老師像相親,念了才知道合不合

在飛來紐西蘭之前,跟前老闆的幾次視訊互動都是好的。然而對國際留學生而言,選指導老師,就像是一場相親,身為外國人,真的很難打聽到指導老師為人處事和風評。

僅憑幾次跨海視訊面試的感受,就要決定是否接受這個offer。真的共事後,才可能會發現有很大的差異,我就是碰到這樣的情況!

三月正式開始起讀博士班,第一個月其實就察覺到前老闆跟我想像得不太一樣。

首先我察覺到我跟前老闆的思考方式有很大差異,並造成溝通的落差,我習慣看事情的框架格局,但前老闆卻常常執著於小細節上。

彼此對師生關係的認知與期待也有差異,我期待能與指導老師建立惺惺相惜關係的學生,希望指導老師不只在研究上,也能在職涯上給我建議與支持。然而前老闆卻不是這類型的老師。

發現和老師理念不合

前老闆對待學生的態度,是老闆對下屬,他只在意學生能否執行研究計畫的實驗,卻沒有給應有的指導。連固定每兩周開會,都是我後來主動要求的。

這些我都以為只是遇到不同類型的老闆,可以摸摸鼻子當作人生經歷的磨練,但真正讓我無法忍受的是research overlap的問題。

五月初突然發現,應該是我博班第一章的題目,實驗室一個碩士生卻說那是他的碩論題目?一個實驗室當然有可能有議題重疊,但在我的學術觀念中,指導老師有義務責任劃分不同學生的題目。

所以我要求開會釐清這個狀況,第一次開會沒有共識,後來也請了學校的mediator(中立的協調者)開第二次會。我十分震驚地發現,前老闆竟然認為這樣叫做collaboration,我和co-supervisor對於collaboration的定義都不是如此。

但由於我的全額獎學金與研究經費,都是來自前老闆的紐西蘭國科會的計畫,縱使co-supervisor有心幫我,也沒有立場幫我說話。最後協調的荒謬結果是,誰先做出來實驗結果,誰才會是第一作者。

在開會協調的過程中,前老闆有很多情緒化的反應與不當的言詞,對我也是很大的傷害。

心像破了一個大洞

用”很大的傷害”甚至是太輕描淡寫,我感覺到我的心裡好像破了一個大洞。我也嘗試去學校的心理諮商,但在諮商中卻無法描述我的感受,只能不斷面無表情以扁平的語調,反覆說著我沒有任何感受。

心理師告訴我,人在遭受很大的驚嚇時,會啟動「凍結(freeze)」的反應,當發生的事情太可怕了,人就會假裝沒這件事,跟不要去感受任何情緒來保護自己。

我自認能做的都做了,自認很認真積極在救自己,從發現前老闆無法給學生應有的指導後,我就幫自己找co-supervisor。噢對,連我的co-supervisor,都是我來系上後我自己找的。

發生問題就積極處理開會協調、主動尋求研究生學院的協助、察覺自己心理狀態不OK,也幫自己安排諮商。正因為已經盡我所能,但狀況卻還是一樣糟糕、甚至更糟,更對一切心灰意冷,甚至陷入很深的自我懷疑。

不是沒想過換指導老師,但是當時的獎學金是來自前老闆的計畫,換老闆就代表會失去獎學金。

用社交逃避博班的挫折

人在灰心喪志的時候,更容易陷入盲點與封閉自己。當時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選擇,唯一的選擇,就是硬著頭皮撐完這三年。

或許個性本來就獨立好強,或許人在國外更想要爭一口氣,這些事情,除了宿舍一個真的很好的朋友,我沒有對其他任何台灣或紐西蘭的師長和朋友說。

一向把研究視為人生第一優先事項的我,反而開始沉溺社交活動,出席系上與宿舍的社交活動、有人揪就去、偶爾也主動約朋友聊天聚聚。我過得不好,卻頂多輕描淡寫地說,一切都是工作,假裝甚麼事都沒有,只有自己知道我並不好。

直到有一次結束一個派對回到寢室,關上房門,臉上的笑容就瞬間垮掉。打開手機看著在派對上跟朋友的合照,卻發現,我竟然不認識自己,合照裡的那個人好陌生!

我明明一點都不快樂,合照裡那個精心打扮、笑得如此燦爛的人,是誰?我才意識到,再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決定向走過博班的前輩伸手

剛好當時看到Katherine似乎沒有時間處理IG貼文,我主動聯絡Katherine是否需要幫忙,並簡短描述近況,Katherine也主動約時間跟我視訊瞭解情況。

我說,我的獎學金來自前老闆的研究計畫,我沒有別的選擇,萬一換老闆要還錢怎麼辦?

但Katherine立刻點出我的盲點,那只是我以為的,這是工資不是綁約,有問過學校graduate school 的規定嗎?

其實路還沒有絕,確認過其它選項的可能性了嗎?找系主任了嗎?以前的碩班老闆或台灣同學會的學長姐呢?先解決老師的問題,再想錢的問題,而不是反過來!

主動尋找放棄或死撐以外的第三選項

有Katherine的鼓勵後,隔天立即約一直陪同我跟前老闆開會的S老師。這位S老師是兩爬學家,雖然我們是因為如此特殊的原因才認識,卻一見如故。

其實我後來甚至無法單獨跟前老闆接觸,不只是單純無法忍受,而是心生恐懼的地步,見到前老闆會自動後退兩步!

但博班研究還是要做,不可能不見老闆,會還是要開,解決方案是,請一位系上的老師S陪我跟前老闆開會。

她瞭解我跟前老闆的問題時,彼此都驚訝地發現對師生關係的很契合很一致,都是期待建立惺惺相惜,互相扶持關係的人。

而S老師也很理解我對烏龜的偏愛,因為她自己也是對青蛙情有獨鍾的人。當我很誠實跟S說,我覺得還是兩爬最可愛,S老師也表示深深的理解,甚至主動說,如果接觸兩爬會讓我心情比較好,就來看看她的蜥蜴吧!

因此,S老師是系上我換老師最有希望的首選。

好老師找到了,還要找錢

一見面,我便開門見山,以最誠懇的態度詢問S老師是否有意願收我當博班學生?而S老師似乎也有預感我的來意,立刻說她願意收我當學生!

但她目前沒有經費可以養博士生,唯一申請到獎學金的途徑,似乎是學校獎學金。可是學校獎學金有固定申請時程,下一輪是年底十二月,在等待放榜前的這幾個月,我需要先自費燒自己的錢養自己。

而且學校獎學金非常競爭,因為名額大量保障紐西蘭本國生,每一輪是”全校”的國際留學生搶極少的二十幾個名額,如果沒申請到,很可能年底只能包袱款款回台灣。

知道現實狀況後,我陷入幾天的天人交戰,要為了錢留在這個讓我很痛苦的前老闆實驗室,還是要冒著獎學金不一定能拿到的風險,跟著沒有錢但非常理解我的S老師賭一回?

身為外國留學生,所有事情都困難十倍。在台灣想回家,了不起南北來回就算坐高鐵,台幣一萬肯定還有找。人在國外,沒有家人沒有朋友,就算想回家討拍拍,來回是台幣六萬,身為窮學生根本花不下去。

我甚至也必須考慮是否要再拿到獎學金前先休學,留學生還要考慮簽證問題,休學要在一個月內離境,但又希望留在紐西蘭。

那幾天的白天各處室到處跑,到處打聽資訊,晚上回到空無一人的辦公室,眼淚就直接掉下來。也許是因為太壓抑之前的感受,眼淚一掉就哭得唏哩嘩啦,因為每天面臨著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壓力真的也很大!

路還沒有盡,凡事都有可能

好險,我有Katherine的陪伴!我當時一有新資訊就會寄信給Katherine討論,中間一度還衝動想說,是不是可能要先休學回台灣。

超謝謝Katherine明明當周工作很忙碌,還是超級迅速回覆我的每一封信。還好有Katherine的安撫、陪伴、與提供理性分析,我才沒做出任何衝動的決定,才能沉住氣撐到最後圓滿的結果。有一個好的職涯教練真的超重要!

除了Katherine,我其實還受到很多人的幫助與支持:

謝謝我的碩班老闆林思民老師在得知我的狀況後,就說大不了明年回臺灣讀博班。

謝謝Sky in the all的牆編,曾經陪我聊聊與鼓勵我。

謝謝朋友Sunny,在我需要申請一些臺灣資料時一口答應幫忙。

謝謝好朋友敏心在我一度崩潰的時候,因為擔心我,堅持打電話確認我沒事。

謝謝我媽在我打電話回家說,很可能要休學時告訴我,比起博士學位她更在乎我快不快樂,不快樂就回家,家裡不差多一副碗筷。

其實我出國前才跟媽媽吵架,賭氣好幾個月都沒連絡,一聯絡就是說這麼沉重的事情,但也因此確認媽媽其實也是愛我的,也是意外收穫。

有這些支持,我很快就做出決定。我告訴S老師,雖然前老闆的紐西蘭國科會計畫的博班獎學金很優渥,領前老闆的獎學金可以讓我過上比其他人好上許多的物質生活,但我很看重師生關係,也真心喜歡S老師。

即便沒有跟博班老闆的問題,我也理解到,兩爬永遠是我的最愛!比起為了錢工作,我更希望每天喚醒我的是對動物研究的愛!所以即便需要面臨失去獎學金的財務風險,我都願意跟S老師一起賭一把。

勇敢替自己爭取

我想是我對兩爬研究的熱情感動了S老師,也是因為我早就讓S老師看到我的學術潛力。認識S老師知道她是兩爬學家後,我就邀請她參與我臺灣尚未發表的研究,也介紹她跟我的碩班老闆認識。

最後S老師與系主任向學校力保我,有兩個老師強力的推薦信,與學校成功協商,讓學校同意用特別方案提前通過我的獎學金!

我不用依正常管道等到年底,可以順利換指導老師。一換老師就會失去原本的獎學金,但學校的獎學金也會馬上無縫接軌,錢的事情就解決了!

加上之前早就介紹S老師跟思民老師認識,而思民老師又是我博班題目的專家,所以現在思民老師也是我的博班共指老師了!

天助自助者

得知學校提前通過我的獎學金時,是我人生第一次知道甚麼叫喜極而泣!

原來當神奇到自己都無法相信的事真的發生時,真的會因為太高興而流淚。

我現在有真心疼愛我的S老師當我的博班指導教授,有永遠支持我的思民老師當共指,還能回去研究我最愛的兩爬!

我能領著獎學金做我最愛的研究、跟我真心覺得可愛的動物相處,此時此刻我真的覺得自己超級幸福!

 

我離開前老闆實驗室後,才有人敢跟我說,其實我不是第一個離開前老闆實驗室的學生…之前就有學生受不了前老闆而離開,而且受不了的問題跟我完全一模一樣!真的非常慶幸自己能逃離一個有毒的環境……

雖然這個世界當然很現實、很功利、很殘酷,但或許真心誠意有時能獲得更多,並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雖然有點老套 ,但原來,真心想做的事,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

天助自助者,遇到困難時請大聲求救吧!求救並不可恥,展現好的動機與決心,別人看到你的努力,一定會有貴人相助的!

看更多OLIVIA的文章

海外博班申請懶人包分享

我的留學過程受到很多人的幫助, 除了我自己的碩班老闆林思民老師的大力支持, 我特別要感謝《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版主Katherine博士, 與曾經幫助過我的劉筱蕾博士。 與Karherine是因她舉辦捐款給她支持的慈善團體可以換她的面試練習結緣,並之後發展成合作互惠關係,我協助Katherine的IG貼文製作,Katherine則幫我批改留學文件與面試。 跟筱蕾學姐則是因Tyra project的導師制度而結緣,筱蕾學姐完全無償幫助我練習。 我印象非常深刻,當筱蕾學姐協助我練習面試後說她不需要我的回報,但希望我以後申請上也去幫助別人,因此在我申請上後當有人詢問留學建議我都非常樂意,也想到或許可以把我的經驗寫成一份文件,就能幫助更多人。 這份文件的架構以我覺得留學申請需要知道的重要資訊為編排,省略細節,但應該可以做為一個懶人包,快速建立起留學的申請準備方向!

Read More
Yi

我喜歡一對一的教學,喜歡深入的交談,喜歡能夠隨時跟著客戶當下的求職或演講需求改變,以確保高成功率。

幾乎每一個客戶都會在教練服務中,碰到突然來的機會或突發狀況,總是好險我們不是團體班,沒事可以兩週一次慢慢準備。但機會來了也可以變一週兩次,隨時上陣。這種高度客製化只有一對一做得到。

一對一的限制

但這樣的模式也有限制:我只能帶很少的人,每期最多同時三個學生,五個就會太累。已經持續超過半年以上,從未有空窗期,還要轉介給別人。

我思考很久,要怎麼改變這個僵局?開線上課程?開小團體課?可是我太喜歡與人的交流。還是安於現狀就好?

另外一對一也受限於我的專業和經驗。要怎麼持續產生更大影響力?

找到合作伙伴

我再次思考,有等待名單,就表示有市場需求。那有沒有可能開始培養有志一同的戰友?有不同專長的戰友,能幫助更多不同專業人士,也能更精準地服務更多需求的人。

我不一定要是解決問題的唯一人選,我也可以是橋樑。

當我有這樣的想法時,就來了一個諮詢。她是一位專業人士,自己出來創業,一邊接工程師案,同時也想幫助其他工程師求職或創業。

她想做跟我很類似的事情,但碰到了瓶頸:追蹤不少,私訊很多,但沒有轉化成訂單。所以她來找我,希望在經營策略和商業模式上能有所突破。

我告訴她我的擴展計畫,我們的想法高度契合,就像一切都早已安排好一般。

首次商業合作

這是我第一個商業客戶!我們開始三個月的創業扶持計畫,涵蓋了自我分析、目標客群分析、商業模式規劃、創作內容策略等一條龍全包的服務。

過程中,她更了解了自己真正想改變的是什麼,想幫助的族群是誰,也改變了自己的服務方式。

三個月的教練課程還沒結束,就開始有成功轉單、第一次投稿就受邀成專欄作家,並且收到業配邀約。

她用所學的策略成功議價,提高了業配合約收入。從無收入到擁有三項自媒體收入,感到非常開心。

小規模實驗成功

我可以把自己實驗成功的路線,複製到別人身上,幫助別人少走冤枉路。這對我也非常有成就感。

教練合約結束後,我們又一起服務了另一位軟體工程師客戶。由於這些工程師求職的內容,如刷題或矽谷職場生態等,是她比我更了解,也能提供更深入的協助。我們從客戶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

這個戰友就是Yi 姐。

無獨有偶的合作

無獨有偶,Yi 姐的品牌 Honu Lab 是夏威夷文的海龜,而我的小編咖美編是日文的烏龜。Niche Career 的 Logo 是水母,現在海龜和水龜都加入了。我們在生態系有關係,品牌也有關係,真是太有緣份了!

海龜是全球遷移距離最長的物種之一,心裡有GPS,再遠都可以抵達目的地。

如果你想進軍矽谷當工程師,或你是工程師想開發自己的產品創業,都可以找 Yi 姐,結合她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幫你找到心中的 GPS,定位職涯下一階段。

PS: 如果你是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粉絲,有專屬優惠,歡迎私訊洽詢

Yi service

Yi姐, 目前為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也是工程師顧問和口語表達訓練App MicMentor的創作者,專精於研發新創科技產品、制定低成本製作方案以及建立新創工程團隊。致力於幫助更多人實現更有選擇的人生,進而獲得自由和尊嚴。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僅僅受限於傳統職涯的框架,也因此經營「自由工程師的冒險人生」以及同名部落格粉專,分享我的工作和創業經驗,鼓勵更多人追求屬於自己的冒險人生。

我如何在非母語的職場中找到屬於我的聲音

你曾經在非母語的工作場合中,不敢開口說話嗎? 你曾經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啞口無言嗎? 這曾經是我的日常。 我是Yi姐,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如何在非母語的職場中,找到屬於我自己的聲音。

Read More

You coach you

當年找工作的時候,我覺得非常迷惘!

一方面,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去業界,還是要在學界撐撐看?去業界是要去哪裡?沒有留下來是不是就是失敗者?我的夢想、興趣、價值觀、責任、現實,要怎麼找到交集?

決定要去外面闖闖後,又碰到另一層問題。

研究所的老師,可以幫我寫推薦信,但沒有太多業界工作經驗。學校的職涯中心的人,有改履歷錯字,提點改進大方向,但講的東西很表面。諮商中心比較像是心理層面,但很難就求職給具體指導。學長姐給的意見很實用,但不好意思一直麻煩他們。網路上資訊很多,但是很雜,越看越焦慮。

當時我感覺好像每個人都可以幫我一點點,但都很片段。很想要有一個有經驗的人,真的走過這一程的人,可以陪伴我一段,既給我求職的具體指導,也給我心理支持。

雖然知道有職涯教練這種服務,不過當時網路上的搜尋結果,覺得不是沒有太多業界工作經驗,就是不懂移民、母親、或是學術轉業界的情況。加上之前去職涯中心的經驗很普通,當時根本沒有想在找工作沒錢的時期,再花錢去找職涯教練。

相見恨晚的職涯工具書

第一次看到 職場天賦 的書稿時,就覺得跟我的當初的需求好吻合!如果當年有這本書帶我分析,可能就不會迷惘這麼久了,也成就了第一次掛名推薦。

但我的職涯仍然在同時往前發展。轉換跑道的時候,依然會猶豫;我轉過三次,每一次都會怕。工作上碰到要做跟價值觀衝突的時候,我會心痛流淚。碰到家庭創業工作個人需求衝突時,也會疲乏。技術職做到一定程度了,要怎麼更上一層樓,變成高階主管?甚至,我想當主管嗎?如何成為好主管?

我仍然需要有職涯教練,只是需求和當年求職時不同了。當我看到這本 You Coach You,就覺得天上掉下一本錦囊!

工作越久越需要教練

我的運氣不錯,直屬主管非常會帶人,我常常和他討論各種職場的掙扎和難題。一路又都碰到厲害的前輩,然後前輩跳巢把江山交給我,所以我也算升的快。

同期差不多條件進來的,但有人剛進來時negotiate失敗,位階少一階,錢就少一截。我的主管是組內唯一女性高階主管。有高人指點,我深深明瞭consulting和一般科研工作的本質差異,所以除了增進技術深度,也很積極networking, 參與會帶錢進來或有公益性質的活動。一年後考核時,我的經歷上的格局有顯著成長比,成功晉級。一升ㄧ靜,差距又拉更大了。

這段經驗讓我體驗,職涯發展方向是否清楚,努力方向是否精準有效,職涯發展越久,差距就越大。工作越久,越需要職涯教練!

當自己的教練

我在限動問大家,想要找職涯教練職涯再升級,可是遲遲沒有踏出下一步,原因是?

結果最多人投,沒有預算、其次是不知道找誰,也有人擔心花了錢跟時間,卻沒有效。對我自己而言,可能是時間限制。

如果你也想找教練,但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這本書You Coach You ,就是給你的。它的中文版書名是「衝吧!突破薪水天花板」,但內容本質我覺得就是當自己的教練。

而且跟一般的書不同,不用從頭看到尾,反而是可以根據當下最有需要的六大主題:增加韌性、時間管理、加強自信、建立關係、長久發展、追隨使命,跳著看!比較像食譜的概念

作者列出常見9大職涯難關,和相關推薦章節和順序,分別有:

      1. 我跟同事/主管處不好
      2. 想換工作/跑道
      3. 我想升遷
      4. 我失去工作的動力
      5. 我想要工作生活平衡
      6. 我在原地踏步卡關了
      7. 我對自己喪失信心
      8. 我想要從工作找到更多意義
      9. 我最近工作不太順

把所有常見疑難雜症都包了。和同作者上一本 職場天賦 一樣,是很實用的工具書。我自己就試了一些,如「我想要工作生活平衡」,作者推薦看時間+使命,看完覺得很有幫助,所以也同意掛名推薦這一本。

你就是自己的貴人

你可能會想「我自己教練自己行嗎?」其實,你可能比自己想像的還行!這本書第一章,就教你分辨,自己可能是什麼樣的教練?有什麼優勢?可能要注意什麼?

我在Niche Career和客戶互動的過程,學到最大的一件事,是「答案就在客戶心裡」,我不用告訴他,只是需要幫助他看到自己的答案。

從早期「跟我這樣做就對了」,慢慢轉到下指導棋佔一半以下,更多鼓勵和發問,引導他學習方法,而不是只是知道答案。畢竟每個人的情形不一樣,適合什麼,自己最清楚。與其教,不如問!

而這本書就分享很多分析和引導問題,幫助讀者找到自己的答案。

升官加薪不用靠別人,當自己的貴人!對職涯教練或是在職場中打拼的人都實用的職涯工具書,推薦給你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訂閱發表通知!會不定期收到忠實讀者專屬內容

你想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面試或是演講嗎?

或你學有專精,想透過自媒體增加影響力甚至創業,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我會很受鼓勵

The umami of speach

你有試過味精嗎?平淡的料理如燙花椰菜,只要撒一點點,也會變好吃!

那面試、演講,有沒有這種「味精」,加一點點就會差很多?

有的!

其實,我在台灣青年美國職涯發展協會的分享演講架構,和後面示範的自我介紹的架構,都用了同一種「表達味精」,效果好到陌生人可以復述我自我介紹了什麼

表達味精的威力

開場先講了一個常見的自我介紹版本,大體上就是我的學經歷濃縮。
然後我問大家,你覺得這樣自我介紹如何?是不是很平淡?

然後才講第二種版本,也是我真正想要推廣的版本。
直接讓大家比較看看,效果不證自明。

如果我選擇直述,直接講「自我介紹應該這樣說那樣說」,就會很像上課,大家也很難體會差距在哪裡。

而我第二版的自我介紹,其實也用了一樣的味精。

我先說:

「馬州有長達二十年的觀測資料,有一堆數據但是近乎沒有用!

為什麼?

因為大家用不同的方法,資料品質太差。

結果雖然有很多數據,卻只能畫畫圓餅圖長條圖,

做不了什麼統計分析,更不用談用數據支持政策決定了。

要怎麼辦?」


然後才接我做了什麼事,達到什麼效果。

大部分的人自我介紹會直接說第二部分,「我用了什麼方法做了什麼事」,還不一定要有描述結果,這樣聽起來很像流水帳,很無聊。但如果選擇先承述問題,也就是so what的部分,impact也就凸顯出來了

利用對比增加張力

聰明的你,發現規律了嗎?這個表達味精就是「對比」!

有對比,故事就有張力,也更容易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要賣減肥藥,舉的例子是一個天生吃不胖的超模,從45kg瘦到44kg, 你覺得這有說服力嗎?

一樣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彰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其直接說自己做了什麼有多厲害,不如先描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好淒慘,然後才說你做了什麼和小果。問題很難很嚴重,你的能力才顯得厲害,效果也更加珍貴。


大部分的人常犯的面試和科學演講錯誤,就是「假設別人懂的跟自己一樣」。背景跳太快,馬上就掉入methods & materials, 聽的人就容易覺得莫名其妙,為什麼我要在乎這件事?

你的東西了不起在哪裡,是你要負舉證責任告訴別人,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花點心思描述問題,和「這個問題不解決的後果」,把 在你之前 <-> 在你之後 的差距拉開來!


讓故事力幫你的面試演講加分

歐陽立中老師教得爆文寫作課就有一個金句,「故事沒有轉折,觀眾就會轉頭」。一樣的技巧用在面試或是演講也一樣好用!要說好棒棒前,先描述個問題有多糟糟吧!

你學會了嗎? 只要加入「對比」這個表達味精,就可以讓你的內容故事性up up。

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聽懂、記得、回味的自我介紹和科學演講。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訂閱發表通知!會不定期收到忠實讀者專屬內容

你想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面試或是演講嗎?

或你學有專精,想透過自媒體增加影響力甚至創業,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我會很受鼓勵

1
日前我發現,自己沒有收到新發文通知,是哪裡壞掉了呢?
 
檢查表單介面,好像需要升級吧,付錢。google改了安全設定,變得很複雜,換了一個號稱「使用簡潔問題很少」的寄信公司,付錢。太多要跟伺服器公司設定的步驟,有看沒有懂,但有幫你設定的白手套服務,付錢。付了一圈錢,好像還是沒有改變😫
 
赫然發現,有個備份和維護安全的plugin,不知道為什麼失去跟網站的連結了,重新連結後,信箱裡突然收到五封最近的發文通知!
 
原來我一直都trouble shooting錯地方,以為是表單、是名單公司、是郵件發送公司,搞半天,這個新發文通知是網站備份底下的附加功能!
 
我又進去看,居然發現裡面收件者只有我一人!?!?我以為每次發文都會自動寄給大家,結果只有寄給我嗎(😭😭😭淚奔~~~~)
 

網站是作品的家,越早有越好!

很多人自媒體或創業教練會告訴你,要有自己的網站!因為社群媒體格式是固定的,流量是別人的,演算法是黑箱而且一直在變,而你的創作需要有自己的家。
 
這我完全同意,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資產,怎麼可以「只」放在別人的平台上。
 
剛開始有粉專,小規模嘗試的時候,先用了免費且使用者介面簡單的blogger, 不過很快碰到瓶頸。上面的格式也很固定,幾乎只適合發文,要改什麼幾乎都要寫程式,又受到google本身架構的限制,自由度很低。
 
所以成立公司的的時候就決定,我要有自己的網站。老公投資我的創業基金,大概七成都拿去做網站了。當時我很天真,以為wordpress網站做好,只要自己發文就好了,那不是跟blogger一樣嗎?
 
大錯特錯!!!有一個網站跟有一台車一樣需要很多保養和維修,我只做了網站,卻沒有後續維護團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災難…🔥⛈️⚡️🌩️
 

自架網站不如想像中容易維護

wordpress很多plugin (功能),不時更新,所以眾多plugin就會不時相衝,常常這裡壞、那裡壞、不知道哪裡壞。網站會有機器人攻擊、垃圾留言、網站太慢、各種不穩和各種不明問題,罄竹難書。
 
這些我都不懂,常常是出問題了,自己試很多天弄不出來心力交瘁,然後外包給Fievrr, 最後外包維修服務加起來都超過網站設置費用了💸💸💸
 
因為一個網站其實涉及非常多服務,如網域名是一個公司、伺服器是一個公司 、收集訂閱名單的是一個公司、從網站送email的又是另一個公司。整天都有買不完的服務,設不完的API和Integration。
 

乍看簡單的功能都很不容易

如這個讓我卡了一星期,想要「寫了文章,自動有email通知訂閱者」,外行人以為很簡單的功能,其實都需要很多整合。
 
我又花了一點心思找到這種功能真正的關鍵字[new post email], 原來不能只接打eamil, 不然只會裝到一堆可以寄信的但不自動的服務而已,又是一個用錢買的教訓!🥺
 
最後的最後,我買了一個plugin, 他可以和名單公司整合,而且直接用名單公司email, 不用自己上傳,當然是付費功能。一路都付過來了,當然付啊,哪一次不付,才終於把這件事『解決』。(應該吧,下次發文的見真章)
 

術業有專攻,網站要給別人做!

自從我有了網站後,每次去別人的網站都心存感激,我知道那個很簡單按一下會出現一個東西,背後代表多少工作。
 
除非你是工程師,很熟網站維護這些事,最好不要自己來。就算很熟IT可能也不要自己來,因為管理網站真的需要「一個團隊」,不是一個人的事。從設計、用戶體驗、後端維護、讓google找得到…,每一步都是專業。
 
總結:
  1. 自媒體版主要有自己的網站

  2. 網站越早有越好,拖越久,搬家整合等費用只會越高

  3. 架不是重點,後續維護才是

  4. 如果要追求高度自由化,還是要找專業的來
 
以上,創業教練可能沒告訴你的事,第一篇?就在財去人安樂下結束了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訂閱發表通知!會不定期收到忠實讀者專屬內容

學有專精你的,想進一步透過自媒體增加影響力,甚至創業嗎?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我會很受鼓勵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你是否曾經覺得即席發言難以應對?有想法但是感覺寫作龜速,無法快速組織出來?我要分享一個享辯論和即席演講幕後訓練的秘訣,幫助你更流暢地說和寫,中文或英文都可以!

打破海外職場中的語言限制

月初我參加了一場美日能源合作研討會。我負責其中一個藍碳的閉門會議,坐在長官旁邊聽打會議記錄。

一小時半的雙方討論結束後,我必須馬上給在場的人一個五分鐘的匯報。長官和日方代表再用我的匯報,去給大會總結。當我成功說出摘要,長官跟日方代表臉上都出現讚賞的眼神。

這是很高階的會議,全部門的最高長官也有入席一陣子。整個部門的幕僚大概有六十多人,但只有三人被選擇協助進行這場閉門會議,我就是其中一人。

當我回到座位上,隔壁另一個也是移民的同事說,「你剛剛去做會議記錄嗎?這個要馬上聽打,馬上彙整呀!英文要很好吧!」

其實,我不是靠英文強,再強沒有母語人強,「做會議記錄並且馬上彙報」就算是用中文也不是容易的事,我仰賴的其實是邏輯架構和組織能力。

那要如何訓練邏輯架構和組織能力呢?

訓練邏輯架構和組織能力從閱讀開始

要如何訓練邏輯架構和組織能力呢?從閱讀開始!

閱讀時,可以邊讀邊為每段寫下「一句」摘要。閱讀完全文後,再問自己,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什麼?然後回頭檢視每段論點的關係,是發散還是連續的緊密線條?是否一直在繞圈?有無明顯的跳躍?

可以從短篇的新聞社論開始練習,有科學背景的朋友,也可以嘗試直接用paper練習,這可以幫助你看paper更快,準備資格考也很有用喔!

有意識的閱讀是理解與分析的過程,練習久了就會看出一些規律,也會培養出品味和風格。隨著熟練常見的表達架構,下一步就可以進入「心算」階段:當閱讀或聽演講的時候,大腦會自動生成主要論點的標籤,並且及時繪出關係組織圖。所以看完聽完就可以馬上發表。

表達就是反推的過程,心裡記住了一些結構,自己的思緒就很容易快速「歸位」,做出即時的回應。同時,一邊講也能更掌握自己說到哪裡了,如果有偏離,可以及時糾正。

這個方法並非我亂掰的。事實上,以前在即席演講就是這樣訓練的,每次即席演講前其實是先看書,辯論隊也花很多時間閱讀。小時候的即席演講訓練到現在,仍然非常有用,學習表達是不是很百搭CP值又很高!

高效表達關鍵不在完美文法和無暇口音

高效表達的關鍵並不在完美的文法和華麗的辭藻,而是在於邏輯結構。我們都是中文母語的人,但有些人講話很有說服力,有些人卻不知所云,差別就是在結構和邏輯。

掌握結構和邏輯,是快速理解信息並表達的關鍵,對顧問工作中非常有幫助!

例如,我經常需要審閱大量的報告和提案,短的幾千字,長的上萬字也很常見。要在幾天、幾小時,甚至是即時的情況下,理解並濃縮摘要,用五分鐘內的短講或一小段短文匯報給客戶,並給出我的想法意見。

我並不會速讀,英文讀寫都比母語人慢,能捧這個飯碗依仗的是組織架構的能力來快速聽說讀寫。

很多人誤以為學習表達就是要直接多說多寫,這其實跳了一步,首先要有意識的聽和讀 ,根基才扎實!有組織邏輯的輸入,才能有組組織邏輯的輸出。

你學會了嗎?「先聽讀,後說寫」。希望這個「辯論社長的秘訣」也能幫助你在海外職場中打破語言的限制,更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到達理想的目標。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訂閱發表通知!會不定期收到忠實讀者專屬內容

你想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面試或是演講嗎?

或你學有專精,想透過自媒體增加影響力甚至創業,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我會很受鼓勵

promotion

上週第一次參加團隊的主管會議,看到了不一樣的經營面貌。

以前參加團隊會議,通常就是先大會報告,接著有技術seminar,跟以前在研究所的情形很像,只是人多一點,主題多元一點。

但管理階層的會議,則是從上個月財報開始,整體業務目標達到的程度。

講完錢就講人。誰還沒有billable project, 坐板凳多久了。並且提及他們的個人主管要負責下屬求職,到什麼程度呢?每天應該要花至少半小時幫下屬找工作!

我瞬間感到主管的責任,不僅是自己把事做好,還要輔助下屬讓他也可以做好事👌

過去我也常擔任技術層面的組長等,但只有負責任務,不涉及其他人的升遷和薪水。

這次彷彿看到了公司經營的幕後: 錢和人

主管的責任:找錢找人、管人管錢

推測晉級原因,應該是之前有拉外部業務,並且成功幫組上成員找到工作。帶新人networking有好評,另外輔導本來做文職但對技術職有興趣的員工,成功轉職到技術職位,展現出「找錢找人、管人管錢」的能力。

在主管會議中我是最資淺的,其實,是我開了外掛!我的「找錢找人、管錢管人」的能力,並非在職場中學得。事實上,過去職涯的養正主要專注在科學本身,錢就是寫計畫,人就是帶學弟妹,範圍相對小且同質性較高。但創辦Niche Career讓我學習到如何處理錢和人。

自媒體的經營運用大量的換位思考、溝通技巧、行銷技巧。我對人性的理解大幅提升,這對我在工作上說服主管客戶,或影響決策方向,都非常有幫助。

例如創業中「發掘客戶的能力、幫他找工作」的技能,直接移到職場就是帶新人。我會分享networking tips,幫助他們更快適應顧問產業,並且精準建立個人品牌。我不是單純分配任務,而是真心想要扶持他們的成長。

對錢的理解更是大躍進!按讚很容易,每個人每天都可以給無數的讚,但不會購買每個看到的商品。唯有實際上去接受市場的考驗,才能了解怎麼爭取到有限資源。

職場上那一天不是在競爭有限資源?而業務能力就是非常百搭的能力!工作時,聽懂客戶抱怨背後真正的需求,然後適時提議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就是一種銷售。求職只是銷售的就是自己的專業和時間,也是一種業務能力,是可以觸類旁通的。

左派的理想,右派的手腕,左右開弓,這兩年的職涯成長比過去只專注科學本業更大。

當老闆幫助我成為更好的員工

為什麼你應該要考慮創業? 因為當老闆幫助我成為更全面的專才。

賺多少錢是一回事,但不管如何確實會看到許多過去純員工看不到的世界,學到在傳統技術職位中不易練習到的能力。無論是直接或間接,都擴張職涯發展,是當初沒想到,但現在回頭看的奇招。

如果你的專業十分特殊,或是工作內容很單一,但是想要擴充不同面向的技能,真的可以考慮進行自媒體或/和創業。

不管你本來的專業是什麼,很可能,會有驚喜喔!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訂閱發表通知!會不定期收到忠實讀者專屬內容

你想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面試或是演講嗎?

或你學有專精,想透過自媒體增加影響力甚至創業,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我會很受鼓勵

Find my voice

你曾經在非母語的工作場合中,不敢開口說話嗎?

你曾經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啞口無言嗎?

這曾經是我的日常。

我是Yi姐,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如何在非母語的職場中,找到屬於我自己的聲音。

 

從討厭講英文,到決心要留在美國

 

「你正在研發英文口語表達訓練的產品,你的英文一定很流利吧!」

許多人有這樣的誤解,也許他們聽我說英文之後,會感到非常的失望,可能是因為我的怪異口音,我那破綻百出的文法,或是我不準確的發音。

過去的我,對於自己的英文口說能力感到非常的羞愧,即使人在美國,我盡我所能的避免開口說英文:

大學的時候,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宿舍,不與人交流。

為了避免問路,我都會用Google地圖導航。

我會盡量使用線上客服,而不是打電話給客服,以避免跟真人說話。


我不願意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那時候的我,打算大學畢業後回台灣,我真的好討厭講英文。

然後,在大三那年,我接到來自台灣的電話。

「媽媽剛剛去世了。」姐姐在電話那頭哭著說。

沒有母親的台灣,不像我的家,當時我下定決心要留在美國工作,靠自己生存下來。

 

海外工作日常:簡單的溝通也常充滿挫折

 

畢業之後,我在一間醫院的財務部門當小工程師,工作環境大多是英文母語的同事,而且因為是傳統產業,大部分的人都喜歡透過面對面和電話溝通,鮮少人會想要寫email或是用通訊軟體。

「Suck it Up!」我告訴我自己,我需要這份工作。

 

我的辦公室日常:

“Good morning Yi-Ning! How was your weekend?” 

“Pardon?”

“Sorry?” 

 

每次有人跟我說話的時候,我心跳就好快,也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總之我講了話。

“I don’t follow you.”

 

我記得我老闆老是這麼說,他已經非常客氣,但我還是覺得非常挫折。

每次午休過後,我都會很緊張地回到辦公座位上,檢查有多少我的電話上有語音留言,默默地祈禱沒有人留言給我,我非常害怕回電話。

在我的職涯初期,我很害怕主動發言,直到有天,我的老闆告訴我:「你需要有點自己的意見。」我非常感激那時候的老闆建議,我開始慢慢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我總是打安全牌,我只在我能完全控制的內容和場合中說話,如果是大會議的話,我心裡面總是有一百個小劇場:

 

「也許我的同事會因為我的口音而看不起我。」

「也許我會說什麼毀了我前程的話。」

「也許我的老闆會因為我的文法錯誤,而質疑我的專業能力。」

 

我曾經深信自己的口語能力很差勁,我認為我一輩子都不會靠著英語口說而改變什麼,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開口說話。但是,隨著職涯的發展,我有一天被老闆指定要做一個產品Demo。

「Yi,這週你可以做Demo嗎?」

我心裡長嘆了一口氣,即使心裡面有千百個不願意,還是得做,這是工作的一部分。我做了產品介紹的簡報,我把我要講的話都放在簡報裡面,即使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差勁的作法,這是我唯一能讓聽眾聽懂的作法…。

一場Demo發現溝通表達力不等於發音文法

「現在我們交給Yi來介紹她研發的產品功能…」

輪到我了,我站上講台,假裝鎮定,希望沒有人正在專心聽我講話,大家都專心看簡報上面的字就好了。

「這個新功能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客戶,因為…」我生硬地念著簡報上的內容。

Demo結束了,但是接下來發生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

同事們非常地興奮,他們又歡呼又鼓掌,好像我剛才做完最新iPhone的產品發表會。

我很震驚,我的英文能力和我的簡報能力一點都不重要。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如果我有勇氣開口,並且讓產品說話,我就能帶來影響力。

自此之後,我愛上了做產品Demo。

作為一個新創產品的工程師,最後我經常身兼銷售員,做產品Demo給客人看。

我學會怎麼去把我的專注力放在我的聽眾身上,而不是我的恐懼、羞愧、自我懷疑、甚至是接下的結果。演講是給聽眾的,他們明白新的功能能夠吸引更多的客戶,我只是一個傳遞訊息的人。

關注在溝通策略,而非英語能力

 

現在的我,不再專注在我的口說能力,而是嘗試理解我如何去講觀眾有興趣的部分:他們真正關心什麼?他們最深層的渴望是什麼?我終於找我在英語世界裡面的聲音。

在這旅程裡,我不斷嘗試開口說話,不斷吸取各種教訓,我慢慢學習成為一個更有效的溝通者,我專注在讓我的溝通策略不斷進步,而不是我的英文能力,我不需要完美的口音來表達我的意見,我需要的是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和更獨特的見解。

也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害怕開口,但是我想讓你知道,英文能力不是溝通當中最關鍵的要素,溝通當中最關鍵的要素是「人」,即使講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也不代表能夠輕鬆說服人購買產品、在工作場合中推動改變和影響他人。只要願意開口、願意溝通,無論你的語言能力怎麼樣,你已經贏一半了,開始嘗試之後,我相信你也能很快地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聲音!



Yi姐, 目前為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也是工程師顧問和口語表達訓練App MicMentor的創作者,專精於研發新創科技產品、制定低成本製作方案以及建立新創工程團隊。致力於幫助更多人實現更有選擇的人生,進而獲得自由和尊嚴。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僅僅受限於傳統職涯的框架,也因此經營「自由工程師的冒險人生」以及同名部落格粉專,分享我的工作和創業經驗,鼓勵更多人追求屬於自己的冒險人生。

water safety suit
柯迪亞克島上的商業漁港是全阿拉斯加最大,也是全美第二大漁港。habor master office前的紀念碑,每一個名牌都寫著船員、船和去世的日子,旁邊放了一袋防寒救生衣。
看到這個像龍蝦的防寒救生衣,你會怎麼穿?腳先套進去,兩隻手伸進去,再戴帽子,最後拉拉鍊?
這是我的第一直覺穿法,如果你跟我一樣,那防寒救生衣無法恰當保護你😱
 

用生命換來的救生衣改革

四十年前,一艘可以搭乘12人的漁船,出海捕魚了。
十一月的阿拉斯加,又黑又冷,風很大,浪更大,這艘船很快就碰到意外,失去了動力。
無法控制船方向,眼看要翻船了,船長決定棄船。
他們跳海前,對海巡發出求救訊號🆘
 
跳海說得輕鬆,船上只有三套保暖全身式救生衣,在寒冬的北極海域,能撐多久?
有救生衣的,上面沒有燈、沒有反光條、沒有發射訊號,什麼都沒有。海巡看不到人在哪裡,一直找一直找,都找不到。
 
三天後,其中一個有穿到救生衣的,漂到了另一個島上,因為凍傷失去所有手指和腳趾。
十二人出海,只有兩人回來。
失去了腳趾和手指,他開始推動所有商業漁船,都要搭配足夠數量的全身式救身衣,而且救生衣上面要有反光條。
這只是開始。每一次意外,救生衣上面的裝備就有多一點。每一個配備,都是命換來的。
 
 
事情沒有一次到位的,又有船難發生。這次,救生衣夠了,但人還是走了大半。
其中很多人,救生衣穿錯了。他們跟我的穿法一樣,結果帽子密封不全,水還是進去,凍死了。
這個龍蝦裝,正確的穿法是:腳進去,一隻手進去,然候用沒進去的那隻手,把帽子戴上!!!然後才把手伸進袖子,再把拉鍊拉上。
 
要先帶帽子,因為龍蝦手無法很精確的確保帽子和臉密合!
 

讓安全訓練扎根

 
他們又發現,就算有救生衣,大家不會穿、穿太慢,要怎麼確保救生衣不是擺好看的?
多辦教學?規定要考試?還要定期演習?
 
以上皆是。
 
他們規定要能在一分鐘內穿上救生衣,每個月都要演習,並且記錄。確保正確著裝是不用想的肌肉記憶。
 
但還不夠!
柯迪亞克還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全村比賽!
 
每年,每組四個人,模擬出海的小船團隊。比賽穿救生衣,然後跳到港裡游一圈🏆
當地的海巡和海軍的海豹冷水部隊也會加入比賽。
 
贏得人會獲得某某年比賽的衣服。這招很有效,因為當地社群很小,大家都彼此認識,比賽得名,走路有風。為了要贏比賽,大家都很努力練習。
 
往年都是海巡拿冠軍,但去年,是當地的高中生,三女一男,打敗專業海巡和特種海豹部隊,拿到冠軍🏆
全村狂歡🎉🎉🎉
 
這次勝利代表,安全訓練紮根了。
 

比起咎責,更重要的是改變制度

這個龍蝦裝過去坐研究船有看過。也有演習,不過是抽籤,抽中的要穿。
所以當導遊要我穿穿看時,我信心滿滿,這麼大件隨便套套就進去了吧!
並沒有😅
 
鞋子的摩擦力很大,光褲子就穿很久。沒有計時,但鐵定超過一分鍾很久。
我不能當阿拉斯加的漁民😢
 
意外無所不在,但一個我很喜歡美國的地方,是他們面對意外的態度
不是誰錯誰下台,或是一味禁止,而是制度上要改變,並且配合教育訓練和裝備升級,讓憾事整體發生的機率下降。
 
演習都只是做做樣子嗎?不一定,多一點巧思,多考量人性,可能就可以拯救一個生命、一個家庭。
這樣生命也沒有白白走了。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訂閱發表通知!會不定期收到忠實讀者專屬內容

你想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面試或是演講嗎?

或你學有專精,想透過自媒體增加影響力甚至創業,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我會很受鼓勵

Copyright Policy

All files and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or Documents are copyright by Katherine Liu LLC, and may not be duplicated, copied, modified or adapted, in any way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ion. Our Website or Documents may contain our service marks or trademarks as well as those of our affiliates or other companies, in the form of words, graphics, and logos. Your use of our Website, Blog or Services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right or license for you to use our service marks or trademarks,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Katherine Liu, LLC. Our Content, as found within our Website, Documents and Services, is protected under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copyrights. The copying, redistribution, use or publication by you of any such Content, is strictly prohibited. Your use of our Website and Services does not grant you any ownership rights to our Content.

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

我並非獨自一人想出創業點子、打造出全部的網站,設計出圖片,寫出每一個字。在此感謝我合作過的團隊,人生一大樂事就是跟比我厲害的人合作,謝謝你們的努力與付出!

網站架設:MIHOGO TECH LLC

視覺設計:EMILLY HU

文案編排ALLY@ideaally.me

形象攝影Crystaltseng Photography

創業教練:Irene @ FEMALE ENTREPRENEUR &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