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有網友問關於學術圈女性有沒有人中斷幾年,讓我想起有網友分享的《媽媽教授》,給學術工作女性的職涯建議。
其中建議要快速升等的方式,確實不太適合我的個性和生活,事實上我在業界工作越久,越覺得先走業界是對的決定。(但不代表我覺得永遠都不會回學術,只是現在不適合。)
傳統體制不利媽媽
許多女性在當媽後會發現,傳統預設的職涯環境,不適合她們的生涯規劃。
這對女博特別明顯,因為學術工作通常要先做博後,做博後代表可能要到處搬家,而且要搬多少年,沒有人知道。
但他們配偶的職業,小孩的就學,不見得能讓他們到處搬家。如果不斷延後生育,可能會衝擊當媽媽的機會,還有媽媽和小孩的健康。
除了傳統性別的社會角色,還有實際上子宮就是長在女生身上的生理差別,造成只有女生要面臨這樣的選擇壓力。
書中還建議還要掩藏有小孩,真的很務實,但傳出來的訊息就是你最好像個男人,也坐實學術職場對女性不友善。
其實不只學術界,很多業界高壓高工時的工作,女生也很少。
以前的作法,如果女生要留下來,就是要做到跟男生一樣拼,看誰願意更專心一致,把更多生命給公司。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想法是,工作至上不支援多元的人生價值觀。是這樣的工作不適合個人生活和家庭(許多女性重視),但不代表女性不能工作。
工作本質就時間換錢,實現付錢的人(老闆、funding agency) 的夢想,若過程可以快樂很好,但如果完全失去生活,是不是本末倒置?
常被低估但媽媽友善的職涯選項
好險現在工作選擇真的越來越多元,我看到很多不一樣的選擇,分享一些身邊看到的例子:
去私校教書
薪水不是重點,但小孩學費減半(甚至免費),如果小孩多真的很划算,是普通中產階級讓小孩受良好教育的途徑之一。
跟小孩一起上下學,又有寒暑假,如果另一半有一個至少普通薪水的職位,通常生活品質不錯。而教育英才本身也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公家單位
美國公家單位的薪水比較少,但是壓力也真的小很多,假也比較多。
如果學歷不錯,可以當比較高階的文官,薪水也不會太差,也是可以過上中等生活,而且有具體參與改變成就感。
創業
我發現這個選項最常被忽略,但是其實能提供的彈性和自由是最高的,而且做得好是可以超過正職的。
一般人想到創業,可能會以為要像台積電大公司,或需要到處募資的新創,這當然是一種,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種。
我看過不少有特殊專長的博士,成立一人顧問公司接案。之前在州政府工作的時候,就曾經有合作過一個也是動浮專長的女博士,買了兩台顯微鏡,自己在家接各種研究案。小孩長大之後,又再重回傳統的職場當主管。
這個模式非常適合有特殊專長的博士,因為時薪其實很高,不需要工作那麼多小時。但需要有點人脈,這可能是還沒有生小孩之前的工作,或是來自於老師和同學。
另外一種一人顧問公司,可以是靠自己的特殊經歷和其他通用技能,比方說我看過一些博士做留學顧問 ,又或是我的Niche Career做海外科學職涯和口語表達,也是類似的道理。
專長越特殊越適合走這個模式,因為直接競爭比較少。
能力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不見得要靠組織
回頭講網友的問題,學術界有沒有中斷再回來的?
我有看過幾個例子,但是不多,而且他們並沒有完全中斷職涯,只是不在傳統的學術界,但仍然是跟研究有些相關的工作。
現在學術界就是看發表,錄取和晉升都是,這是主要不彈性的來源,或許將來會改革。
我博班的指導教授現在也從事學校的行政工作,就積極推動改革,包含考量更多非傳統文章發表的指標,如教學、社區影響等等。
或許將來有一天,我們可以視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對科學發展有貢獻,而不是只是狹義的看文章發表量和經費爭取。那我相信女性參與就可以更多!
很遺憾現在體制對於女性真的比較不友善,但在這個不良的大環境下,還是有機會找到一塊適合自己的微型棲地,先健康快樂的發展,直到環境又適合自己的一天,再大爆發,像水母一樣。
如果一直沒有等到大爆發呢?那至少也健康快樂過啦~不枉此生了。很多人汲汲營營一輩子都不開心呢。
能力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不見得要在某個組織下面才能有所發揮。就算傳統路線可能被封住,但還有很多其他條路,甚至自己就可以開一條。永遠都有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