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的時代,文科博士該如何突破傳統教職的侷限?母體力學EP16訪問到學術、業界、創業都有經驗的人類學家余庭煇博士,分享他如何打造自己獨特的「轉場策略」,成功跨足企業人資管理與 DEI 顧問,同時保持研究者身份,靈活穿梭於學界與業界的實戰經驗。透過清晰的履歷轉化、多元合作模式,以及對自我優勢的重新定位,開啟職涯多重可能。
Q1:為什麼會想從學術界轉到業界?
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會在學界待一輩子,花了二十到三十多歲的時間鑽研博士論文、做研究、發表論文,完全沒想過其他可能性。但後來因為個人生活考量、地理環境不適應(例如我在馬來西亞不會開車,生活很不方便),再加上疫情期間工作模式改變,才決定辭去教職。沒想到接著就收到來自科技公司的面試邀請,找我去負責亞太區的多元與共融(DEI)專案,這才正式開啟我在業界的新旅程。
Q2:學界和業界在工作模式上有什麼差異?
時間與團隊運作
在學界,你通常是獨立作戰,時間掌控度很高,想花多少工夫在研究和教學都可以自己規劃。
到了業界,特別是跨國公司,每天都有滿滿的會議(尤其是遠端工作盛行後),而且別人可能直接在你的行事曆上塞會議,也不一定會先問過你。工作節奏快很多,要跟不同部門、不同時區的同事協調。
目標設定與成果評估
學界比較注重知識生產和學術貢獻,大家想知道的是「背後為什麼」,是一種滿足好奇心、進一步推動知識疆界的過程。
業界強調的是實際影響力和商業目標,重視「做這件事對公司有什麼好處」,KPI(關鍵績效指標)比較明確、量化。沒有人會願意花很多時間看你十多頁長的理論背景,他們只想知道最直接的行動方案是什麼、能帶來哪些績效。
個人與團隊身分
學術界的研究雖然也可能有團隊合作,但常常還是「你做你的實驗、我寫我的論文」,最後成果再合併。
業界講求協同合作,你會因不同專案需要,同時跟HR、設計、業務、行銷、產品等各種部門密切互動。要習慣在團隊裡面扮演「彼此對齊(alignment)」的角色。
Q3:學界與業界在「求職準備」上有什麼不同?
履歷(CV) vs. 簡歷(Resume)
在學界,你需要的是完整的CV,能展現你所有研究經驗、發表紀錄、教學資歷,越長越詳細越好,因為這代表你的「學術潛力」。
在業界,重點是「一到兩頁」的Resume:他們在乎的是「你能替公司帶來什麼價值」。以得到面試機會為目標,把跟應徵職位最相關的技能、成就放在最前面,短短幾秒就要讓HR或主管看到你的亮點。
面試方式
學界的面試通常是一次「Panel」面試,重點問你「研究計畫」、「教學理念」、「是否能適應系所文化」等,過程會有研究或試教的Talk。
業界的面試可能好幾輪,也會遇到不同單位的人:HR會問你工作態度、個人風格,有些主管會問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是技術或專業導向的職缺,還會進行情境題、案例分析。整體來說,比學界複雜許多。
Q4: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要轉到業界,該如何著手準備?
認清自己的優勢
不要只盯著「學科知識」,你在博士訓練中培養的「獨立研究能力」、「專案管理能力」、「資料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在很多行業都非常有用。
試著用業界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技能。像是能把「寫論文」轉化成「能夠在有限時間和資源下,執行並完成大型專案,且成功交付成果」。
多方接觸、建立社群
在學界可能你的朋友圈大多是同領域的教授、研究生,但其實可以多參加外部活動、企業講座、跟NGO或人資社群互動,認識不同行業的人。
當你需要「Exit Strategy」時,就不會只局限在學術圈的資訊管道。
先規劃「Exit Strategy」(出場策略)
就算你現在很熱愛學術工作,也要想想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學界工作機會畢竟有限,有些國家、大學甚至會縮編。
先評估自己的技能、特長,想像如果真的要離開學界,最想嘗試什麼產業?需要補什麼能力?例如學習商業思維、進修相關證照、實習或兼職等,讓自己具備「隨時轉換跑道」的能量。
Q5:兩邊的薪資待遇與發展空間有什麼不同?
業界
一般來說,企業端的薪資、福利、彈性(例如遠端工作、全球輪調機會)都相對優渥。有些職位若表現好,也能有快速晉升管道,或者跳槽到更大的公司。
學界
可以深耕自己真正熱愛的研究領域,享有相對自由的學術氛圍。如果能爭取到教職,也有可能一待就是好幾年。但流動率、名額都很有限,而且往上升等需要看你的研究成果、出版紀錄、教學表現,以及學校的經費狀況。
Q6:如果有人想跟您一樣,從學術界跨足業界,您會給什麼建議?
及早建立「雙軌準備」
別把自己只鎖死在「我就是要拿到教職」。可以邊做研究、邊想想如果未來有機會到業界,要怎麼銜接。
多和學界外的人互動
認識不同領域、產業的朋友或前輩,能刺激你用新的角度思考,學到不同行業的工作方式。
思考自己的差異性
你的專業知識或研究背景,在業界其實很缺人,只是你要懂得「翻譯」成他們需要的技能、解決方案。
保持彈性與開放心態
初到業界的時候,會發現開會、回信、做報告、衡量KPI的方式都跟學界大不同。別一開始就想跟學術邏輯硬碰硬,要多觀察、多理解商業模式、組織架構,慢慢融入。
Q7:那如果之後又有好的教職出現,您會回去學界嗎?
我自己不排斥,也不認為一定就「永遠離開」了。其實我還有在繼續做一些研究,也指導博士生。我認為未來的職涯是可以「雙棲」或「多元並進」。如果學界有適合我的位置、在我喜歡的城市,而且校方資源充足,我也願意回去;同時,我還是會繼續經營自己的顧問業務。對我而言,這就是一種「Exit Strategy」的概念,任何時候都保持彈性。
Q8:最後,對於正準備從人文社會或其他領域轉戰業界的朋友,有沒有一兩句勉勵?
勇敢認識學術以外的世界:不要只困在「我就是研究某個主題」的框框,多跟學術圈外的人交流,去了解產業或社會脈動。
別怕挑戰自己的自我認同:學術界的背景不是包袱,而是你在業界可以脫穎而出的利器,只是要懂得用企業看得懂的方式包裝、呈現。
提早做好出場策略:就算你現在還在攻讀博士、還有教職,也可以開始想:如果哪天沒有教職或你想換個跑道了,要怎麼辦?預先規劃會讓你走得更順利。
如果你正考慮轉職,或者想更了解怎麼「把學術經驗轉化成企業人才」的具體作法,余庭煇博士就有提供相關職涯諮詢,協助大家撰寫更「業界導向」的履歷、練習面試、或是摸索自己的差異化與市場定位。說是Katherine 母體力學這邊知道的可以獲得獨家100美金職涯教練服務優惠,有興趣的文科和社科博士們可以洽詢余博士
IG & Threads @tingfai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