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來,週末就是拚論文時間。現在週末不用再寫了,居然有怪怪的感覺???
(傳說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嗎?)
長期培養的寫作能量無處發洩,就轉寫部落格,然後還是照舊把老公小孩趕出去, 我真的很享受自己一個人寫作的時光啊,這對職業婦女是多大的奢侈,怎麼能放棄!
從用第二語言的科學寫作,轉用母語寫職涯心得分享,燒腦程度差太多,難怪一下就產出很多篇
(也謝謝大家不嫌煩,應該再爆發一陣子就會達到平穩期吧)
我記得產後9個月,晚上終於可以連續睡超過四小時,才有體力重新把論文打開時,然後腦子真的一片空白不知從何寫起。覺得寫論文這任務這麼巨大,我要怎麼用工作跟家務中瑣碎的時間中完成?我睡覺都沒有時間了。
但回想起當初放下台灣的一切來美,如今課修完了實驗做完資格考過了,我只差最後一步,真的要放棄嗎?身邊家人朋友同事都鼓勵我,可以的可以的,你只要寫,就有寫完的一天。
好吧,我下了一個決定,我要唸一個很久很久的博士,我不管要寫多久,反正畢業證書上不會寫我念了多久,但我就是~要~完~成!
把龐大的任務切無限小塊吧!
網路上建議如何完成論文的文章,有的說什麼什麼一次寫幾小時的,一定沒有小孩,我哪有這種奢侈時間?
還有什麼說規定自己一天寫一頁的,一定不是科學主修,有時候論文上的一句話都是多少小時的數據分析才能完成的,真是何不食肉糜。
我告訴自己,一次寫五分鐘就好,先把習慣建立起來就好。
於是晚上孩子睡後,我把論文打開,計時五分鐘,寫了論文的標題。
噹噹噹,時間到了,我告訴自己目標有達到喔,拍拍,你很棒!
隔天五分鐘,我寫摘要、方法等分段大標題,然後調整字型;
噹噹噹,時間到了,我告訴自己目標有達到喔,拍拍,你很棒!
就這樣五分鐘五分鐘幾次,對寫論文的恐懼感就漸漸消失了,論文檔案打開不是一片空白,心理壓力也沒有那麼大了。
心情不好的時候,小孩歡歡的時候,五分鐘就好了; 心情好的時候,鬧鐘響了可以繼續寫,到不想寫為止,反正目標已經達到,沒有壓力反而有時候可以連寫幾小時。
有靈感就寫新的,沒靈感可以調字型或修改以前的東西。
漸漸的,我可以把五分鐘拉長成一個蕃茄鐘(25min)。到後來,可以很規律的,週間午休或晚上就是一個蕃茄鐘,遠距工作跟週末至少寫四個蕃茄鐘。
到末期,每週開兩小時車去研究中心,然後寫一整個下午甚至變成我最開心的事。兩小時的半自動駕駛車程中,我可以放鬆邊吃垃圾食物,邊聽喜歡的podcast、思考論文、辯證人生, 然後到了就寫論文,或跟老師討論想法。
我喜歡到,甚至跟老師說,畢業之後想找找看有沒有當兼職科學家的機會,讓這寫作的習慣繼續。
四年的博論任務,就從零碎的五分鐘開始。
原來再怎麼樣痛苦跟燒腦的任務,只要建立起習慣,就算是很小很小的習慣,也是可以累積出動著恆動的動能,不知不覺就完成/趨近龐大的目標了!
(圖:真的“在家”工作開箱)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訂閱「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 或按讚,追蹤,分享我的粉絲頁,我會很受鼓勵喔!~
年末回顧&新年展望:2020是我赴美十年以來最好的一年!

或許跟大部分的人相反,除了不能回台灣很想家以外,今年是我赴美以來最開心的一年! 或許是因為過去十年,我歷經在鄉下用第二語言念博班,自我懷疑在校外流浪三年找自己; 在高競爭高壓的fellowship中懷孕生產,懷孕中期坐飛機起火緊急降落,後期鼻腔長腫瘤,生產三天吃滿漢全席,切完肚子切鼻子,產後六週重回崗位,緊接著四年的全職工作+當媽媽+寫論文,同時用苦哈哈的薪水背房貸付托嬰; 太多人生重大轉變都擠在過去十年一起發生,壓力不是普通的大! 如今我學業結束,跳巢成功,孩子也比較大了, 心頭的擔子真的是前所未有的輕鬆。 因為在鄉下念博士,物理的心理上的無止盡隔離我都經歷過了。 相比之下COVID造成的隔離還沒有念博班那麼“孤單”, 畢竟當年我周邊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自由身,只有我獨自面對寒窗, 現在大家處境都差不多,相對剝奪感沒有那麼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