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必考題plankton paradox,海洋資源那麼有限浮游動物這麼多, 都擠在同一個空間,為什麼沒有彼此競爭到每個食物鏈位階都只剩下一種?
答案就是各有不同的優勢,各佔不同 niche (生態棲位)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資源那麼有限,競爭那麼激烈,只找到熱情所還不夠,要找到自己的生態棲位。
找自己是一生的課題
找自己是一生的課題,大部分的時候不會單純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而是來自失敗跟挫折。
我人生有中兩次大幅增進對自己的了解,第一次是來美國念博士,第二次是資格考後出走博班。
十年前剛來美國的時候,文化跟語言各式各樣的衝擊都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大很多。我一個人在非常荒涼的海邊研究中心念書,沒有任何一個台灣同學,走到超市都是不認識的菜,也不會煮任何家鄉味,身心靈的孤寂都達到了極致。
文化衝擊,很多過去習以為常的事都不再存在,讓我深深的思考我是誰?我的自我認同是什麼?文化認同是什麼?什麼是我想要保留的?什麼是我想要同化融入當地的?這一年我對我自己的了解增長幅度大概勝過過去10年的累積。
第二次是我考過博士班資格考後,嚴重懷疑自己的人生目標。我不再那麼確定學術是我想要走的路,可是我也不知道如果不做水母研究我還能做什麼?頭都洗一半了。
於是我離開研究中心去找自己,開始了我的為期三年的水母奇幻漂流,我去環保署做了國際環境合作,跑去大氣海洋屬寫了生態漁業規劃政策,然後又當了媽媽。都跟我的博士論文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各式各樣不同的磨練,讓我對自己的認識更深一層,更加清楚自己的喜好,志向,和特長。我也更加明白自己的能力跟別人比在哪個位置,哪些是我擅長又有市場需求的,那一些只是我自我感覺良好,而那一些我應該要避免然後找時間補強。
最快的路有時候不是直線
孩子一歲後我帶著全新的視角重回研究中心,半工半讀把博士學位完成,連指導教授都嚇到我居然做到了。
我記得我口試的那天,所長開玩笑的說,「你又全職工作又生了孩子還把論文寫完,叫那些沒小孩沒工作又還沒畢業的人怎麼辦?」
我回答說:「就是因為我又工作又生小孩所以才寫得完,我的capacity跟以前不一樣了,我對於自己為什麼要念這個博士的認知也不一樣了,所以我寫得完」。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跟別人比強在哪弱在哪,不知道自己哪裡比較特別,對自己的認識只停留在喜歡吃什麼食物看什麼電影的表面層次,那我強力推薦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去試新的東西,讓自己去面對失敗跟挫折。
沒有什麼比重重地跌倒,更能教你如何堅強地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