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專長興趣很特殊的人,在求學求職過程常會碰到一個瓶頸:沒有市場。
找不到老師、找不到funding,找不到工作。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會都會掙扎要堅持下去,還是改變。
很多職涯建議會告訴你只要堅持熱情,總有一天輪到你。但忽略了很多時候,不是不夠優秀,而是沒有市場,環境或需求變了。
就像柯達底片沒有做不好,但智慧相機取代了低片。這種時候繼續執著「做出更好的底片」,無法改變大勢已去的事實。
有時候是市場還沒有成熟,就算點子很好,還沒有很多人要花錢請你。又或是這件事情本身對人類利益沒有直接相關,目前沒有市場。
要死撐嗎?還是只能轉行半導體或去矽谷?
我認為,還有第三條路
金錢換時間,時間換空間
對我來說,工作本質就是時間換錢,跟你說是為了別的的人,請先看看對方是不是不用扛責任,或家庭資源優渥,口袋很深。愛或許可以發電,很遺憾帳單無法用熱情和自由支付。如果轉換匯率太差,不也是一種浪費時間?匯率怎麼樣“划算”因人而異。固然不用只做有錢沒興趣的事,但只是有興趣,也要衡量自己可否這樣揮霍。
我不是說這樣只要薪水高其他都不用在乎,這樣太非黑即白,但常見說法,只要有熱情不要管其他,不也是一樣極端?
試想,如果做100分喜歡的事只能賺$50, 做70分喜歡的事可以賺$100, 那可不可拿價差的$50, 去買一點做100分事的時間空間?或是可不可以在能賺夠$100的市場裡,找相對接近100分喜歡的事?
多賺的錢,也可以打發掉生活中其他討厭的事,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快樂。我用買來的時間,做我喜歡的事。
以我自己為例,當我有了孩子,發現我只靠最有熱情的事(水母研究),無法過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誠實面對自己和現實,盤點我手上的技能,放棄在有熱情沒市場的世界裡找出路,而是轉身去我有喜歡、做得不錯、而且最有市場的世界裡找興趣。
我縮窄到相對熱門的「數據科學」領域,因為量化分析本來就是我做研究要用的工具,本來就有底子再加強不難。本來就蠻喜歡從數據看出端倪的感覺,如果水母是我的100分喜歡,數據分析至少有75分。而數據工作機會很多,可以全時遠距(彈性!),薪水也不錯,起薪和天花板都比做學術研究高。
放下非君不可的執念,開啟一片藍海
我在數據大傘下尋找可以貢獻熱情的機會,運氣非常好,找到環境數據分析,而最近環保意識抬頭,工作機會更是越來越多。不止薪水漲了三倍,也換一個方式對環境有所貢獻。如果我死守水母,就不會搭上這個數據 +ESG的雙重大勢列車, 也體驗到「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並不代表要做討厭的事。
工作本身,有提供我學有所長的快樂,知識上也有所成長。多出來的錢,請保母和打掃阿姨、租衣服吃美食,讓我穿漂漂亮亮,有更多休息,享受小孩和家人。
多出來的時間,我拿來創業 、參與演講及科普podcast,換一個途徑達成,本來要靠在學校教課和和收學生才能做到的目標。當我放掉死守的學術研究,一個以前以為的唯一選擇,我的世界變很開闊。
現在的我只需要做很少的雜事,時間體力大部分都在做喜歡或有產值的事,比過去更容易賺錢買時間,正向循環的日子是越來越輕鬆。這就是我所謂的金錢換時間,時間換空間。
“只”追求熱情可能很危險, 你可以「生態管理」你的選擇
矽谷風險投資公司 Marc Andreessen 在專訪中提到:「千萬不要追求你的熱情(Don’t follow your passion)。你的熱情可能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還要蠢且無用。……取而代之的是在工作上尋找可貢獻的機會,去找一個當代經濟發展中最夯的領域,然後在裡面增加你對同事與客戶的價值。」
另一種完全相反的論調,就是「你只要做你最喜歡的事就會發光,追求你的熱情」。
兩種論點我覺得都只對了一半。事實上我們在做任何選擇的,都不是只考慮單一因素,除了熱情和錢以外,還要考量身心健康和家庭等個人狀況。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生態管理」,都是trade off analysis,
就像生態系物種要多元一樣,興趣和熱情和收入來源也可以多種,不一定要完全倚賴單一工作獲得,更不是只能依賴某一種工作。
想通職涯不是單一伴侶制,你可以「多元成家」,多種來源共同來支持你的興趣熱情和收入,職涯發展就可以多元又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