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之河」作者​李若韻專訪:你追求得是夢想還是執念?一位生態藝術家的旅程

  • Comments Off on 「水滴之河」作者​李若韻專訪:你追求得是夢想還是執念?一位生態藝術家的旅程
放下在台灣的一切,在法國一邊念語言學校一邊在餐廳打工,好不容易爭取夢想中的動物紀錄片研究所到面試,卻在得知入取的當下發現,已經畢業又工作一陣子的她學費費率是「在職進修」,是一般學生的十三倍!在學費超出預算太多的現實下,已經拿到手的夢想也只能含淚放下。 大哭過後,又拍拍灰塵重新再出發; 即然人已經在歐洲,就該拍生態影展吧。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海草從各方各地籌錢,跟環境資訊中心提案、申請文化部的青年寫作專案,一點一滴將「喀爾巴千盆地的羊沒有護照:歐洲生態影展10+1報導文學計畫」接起來。
Continue Reading

改變順序,悲劇變喜劇?!咕咕鐘的人生哲學

  • Comments Off on 改變順序,悲劇變喜劇?!咕咕鐘的人生哲學
 Post Excerpt  如果是跳舞-> 喝酒->被揍,就會像懲罰,這個鐘演的就是悲劇。 但打了又繼續喝,水車照轉、舞照跳,反而變成一種豁達,不管外在如何打擊,我就是要做喜歡的事。反而變成喜劇。 其實數據分析上, 也有類似的差別。 傳統的回歸分析預測結果,順序是不重要的, 某個因子和結果的關係是固定的。 變量輸入一個數字,答案就會出來一個固定的數字; 算一次和算一百次,都是一樣的答案,是設定好的命定。 但現在越來越盛行的貝氏分析結合蒙地卡羅馬可夫鏈(MCMC)方法,如常見的運動比賽預測或是颱風路徑預測,就不是這樣看世界: 是一種隨機過程,事件發生的順序是重要的。每一個事件,都受到其前一事件的影響; 且具有隨機性,再來一次結果可能會不一樣。 沒有走到最後一步,沒有一個絕對。
Continue Reading

別讓生命白白逝去:美國第二大商業漁港如何落實安全措施?

  • Comments Off on 別讓生命白白逝去:美國第二大商業漁港如何落實安全措施?
看到這個像龍蝦的防寒救生衣,你會怎麼穿?腳先套進去,兩隻手伸進去,再戴帽子,最後拉拉鍊? 這是我的第一直覺穿法,如果你跟我一樣,那防寒救生衣無法恰當保護你😱 四十年前,一艘可以搭乘12人的漁船,出海捕魚了。 十一月的阿拉斯加,又黑又冷,風很大,浪更大,這艘船很快就碰到意外,失去了動力。 無法控制船方向,眼看要翻船了,船長決定棄船。 他們跳海前,對海巡發出求救訊號🆘
Continue Reading

「海洋之門」潛艇災難的科學解讀:當深海壓力遇上人類貪婪

  • Comments Off on 「海洋之門」潛艇災難的科學解讀:當深海壓力遇上人類貪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深海觀光潛艇「海洋之門」(OceanGate)日前失蹤,然後證實在深海“災難性的內爆” (catastrophic implosion),搭載人員全數罹難的新聞? 你或許很好奇,內爆是什麼?為什麼會內爆?
Continue Reading

當機會來臨時,再害怕也要勇敢答應 2:大浪來了

  • Comments Off on 當機會來臨時,再害怕也要勇敢答應 2:大浪來了
我在海洋能源工作上的資深前輩,日前跟我說「我要跳槽了,我手上的海帶案子都給你,以後你就是主要負責人。」 同時,另一個一起開發海洋減碳專案的資深前輩,被招喚去當陪審團了。她也跟我說「我要去當陪審員了,這期間,開發海洋減碳專案的任務就全權給你」 我一個新上任的Tech SETA (註), 突然要獨挑兩個大樑。 雖然內心話是「天啊!你走了,我要怎麼辦,我還什麼都不懂啊!」, 但還是保持鎮定說「恭喜你!下週我們排什麼時間一對一交接呢?」
Continue Reading

冷門專長的藍海:職涯發展也可以「多元成家」

  • Comments Off on 冷門專長的藍海:職涯發展也可以「多元成家」
很多專長興趣很特殊的人,在求學求職過程常會碰到一個瓶頸:沒有市場。 找不到老師、找不到funding,找不到工作。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會都會掙扎要堅持下去,還是改變。 很多職涯建議會告訴你只要堅持熱情,總有一天輪到你。但忽略了很多時候,不是不夠優秀,而是沒有市場,環境或需求變了。 就像柯達底片沒有做不好,但智慧相機取代了低片。這種時候繼續執著「做出更好的底片」,無法改變大勢已去的事實。 有時候是市場還沒有成熟,就算點子很好,還沒有很多人要花錢請你。又或是這件事情本身對人類利益沒有直接相關,目前沒有市場。 要死撐嗎?我認為,還有第二條路
Continue Reading

正視COVID這場馬拉松

  • Comments Off on 正視COVID這場馬拉松
剛回台灣時和新婚的表妹聊天,我問他蜜月要去哪裡,要不要先考慮國內?當時她覺得婚假那麼長,國內旅遊太浪費,想等明年世界太平時去歐洲。 我勸她未知數太多風險太多,明年世界就打完疫苗COVID就消失的可能性很低。現在台灣雖然+0很久,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打疫苗也沒有生過病,只要外面的COVID沒有完全消失,局勢隨時可能會有變化。而表妹又想要盡快懷孕,可能等著等著就變媽媽了,一不小心等半年變等十八年。(然後還很壞地遙指我一個顧孫一個切水果的父母,說 你以為十八年就解脫了嗎,親職可是終身職啊!) 沒想到,一星期後和家人環島回來,台北就進入三級了,烏鴉嘴一語成讖。升三級後,每天出門都看到有人在路邊吵架,感覺的出來大家壓力都很大。社會上也有一種氛圍,彷彿我們就是竭盡所不管後果這兩週把這件事壓下去,就沒事了。但我很擔心如果這兩週過後事情沒有結束,社會會陷入越來越高壓然後越來越多人崩潰的惡性循環(經濟上、心理上都是),這恐怕不是長久之計。 當COVID從Pandemic變Endemic 不管五月底時三級警戒能不能夠就到此為止,就算能,在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還沒打疫苗前,事情都不會結束。越來越多科學家認為,大家想像中的那種“群體免疫”,短期內不會發生。就算成人都打過這一輪疫苗,在小孩還沒有打疫苗且變種不斷出現的情況下,將來很有可能還是會有這裡那裡的小爆發。只是隨著至少得過一次病或打疫苗的人口比例上升,而且加強劑又一直施打到某種程度,爆發的幅度會越來越輕微。所以要準備的心態不是這兩週很高壓極盡可能的撐過去就好了,而是要有無限期馬拉松抗戰的彈性和毅力。 用務實的樂觀主義面對無限期困境是我去年十月,在美國疫情爆發自己和小孩遠距上班上課半年時所寫的有感而發寫下來的(事實上一年半後的今天仍然在遠距),現在拿出來還是很適合。那時我認清這是場長期抗戰,直到全世界的人打疫苗到某種程度,我們才有真自由。即時那日到來,也會跟還沒有covid前不一樣,生態學示範很多次:regime shift後終究會出現新平衡,但新平衡會跟舊的不一樣。有一定的可能,我們要跳COVID探戈很長一段時間:這個舞步是狀況好就出來正常運作,變不好就隨時進入各自遠距,來來回回。誰可以很快速變來變去,誰就是新生態系的贏家。 被動防守VS 主動適應 正面看待,就算是疫情慘烈如美國,過去一年多來有很多人失業很多生意破產,但也有另一群人發展出各種以前從未想像過的模式,不止活下來甚至發一筆。活下來的商店,幾乎都邁入無接觸消費,出門只要帶手機;…
Continue Reading

【世界地球日】關於環保,除了個人節能減碳限塑,別忘了團結改變體制是關鍵

  • Comments Off on 【世界地球日】關於環保,除了個人節能減碳限塑,別忘了團結改變體制是關鍵
這個主題我想寫很久,但是覺得會得罪很多人,所以一直裹足不前。可能這篇貼出來粉絲會掉一半,但想想如果我都不敢說,又怎麼期待能改變什麼呢? 關於環保,如同女性主義,近年來都有流向個體主義的傾向。小民對彼此到底有沒有用塑膠袋、有沒有回收、有沒有用吸管、甚至是不是吃素,彼此苦苦相逼,有時候甚至到正義魔人的地步,我真的覺得沒必要。 說真的,一群小老百姓一輩子吃素回收限塑所省下來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成果,可能一個黑心大工廠排幾個月毒廢水就破壞殆盡了。如果我們對彼此個人行為這麼嚴格,卻對那些能真正造成重大衝擊的開發案和工廠視若無睹,覺的那是官商勾結是政治的事與我無關,這樣真的很難能有效率地做出改變。 體制的問題,不能只靠個人行為解決 我並不是反對節能減碳限塑吃素,我想提倡的是不要過度聚焦在個體層面上的行為。因為環保是個體利益跟群體利益衝突的事,少數有力個體,如果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體制,可以輕易破壞其他自我克制的個體所做出的努力,並且從中獲利。因為這利益太龐大,所以一定會發生,因此環保是一個不能靠個人良心管理的事。如果我們真的要一起合作做一件事,我希望這件事是全力支持某些環保政策,由上而下大幅改變體制,更長遠有效地做出改變。 但或許你已經發現,真的要對否些環保政策投票的時候,真的要跟個體的切身利益衝突的時候,要花更多錢的時候,很多人的選擇就不一樣了。說到底,環保是價值觀的事,或許我們還沒有真正的共識。大家或許願意做在個體層面做舉手之勞或是能省能錢的環保,但對於會造成不便或是短期內可能要花更多錢的事,還需要更多的溝通協調。 只顧個人層面做得到的環保不管體制會怎麼樣?近期一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塑膠回收。很多東西理論上都可以「回收」,但到底會不會被回收再利用,是取決於有沒有價值。塑膠再利用,目前成本就是遠不及新生塑膠,是沒有大規模的經濟經爭力的。 塑膠罐子下面寫一堆數字的回收,很諷刺是,石油集團是背後重要的推手,目的是希望轉移大家對於使用塑膠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有在回收。事實上很多我們有在「回收」分類做得很辛苦的東西,最後都沒有再利用,跟一般垃圾一樣處理,或送到其他國家去眼不見為淨。那為什麼政府還要我們繼續分類?因為不希望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習慣被打破,也不喜歡人們失去對回收機制的信任。這是典型的如過不管體制,大家都很努力,效果還是很有限的案例。 團結改變體制是有可能的 美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改變體制案例,應該就是Rachel…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更多科研無法消滅偽科學?而推廣科普恐怕也效果有限?

  • Comments Off on 為什麼更多科研無法消滅偽科學?而推廣科普恐怕也效果有限?
最近的愛莉莎莎和蒼藍鴿為了「肝膽排石法」對戰而鬧上新聞,我看了很有感觸,因為就在幾星期前,受政策訓練平常工作可以很專業對陌生stakeholders斡旋的我,為了姻親在FB傳來的疫苗陰謀論,失去理智大發脾氣,用短短兩句噹得她馬上找藉口說她要出遠門要斷線三天暫不回。這樣還不夠,我還氣到在個人臉書上大書特書抱怨。 我老公那邊親戚送來的各種陰謀論轟數之不盡,我雖然盡可能視而不見,但某天喝太多咖啡就對其中一封炸掉。我表面上贏得辯論,但卻可能失去真正影響她的機會。我EQ不好杏仁核戰勝大腦,我反省。 知識差距太大也是社會問題 知識差距太大和貧富差距太大一樣會成為社會問題。在人人等票的世界,如果只有少數的人能有獨立思考和證辯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世界就會被無知把持,而這遲早波菁英份子。因為有大部分的事不是你一個人做好就好的,如環境,公衛,和全國性的政策。如果只有少數有受教育的人覺得全球暖化是真的,如果只有很少人願意戴口罩願意打疫苗,後果是大家都要一起承擔。 在很多嘲笑愛莉莎莎的論述中包含「居然拿google跟商業書刊跟科學期刊比」,但一般人有辦法下載到科學期刊來看嗎?很多人說不定根本不知道科學期刊這種東西。就算有,以科學期刊寫作方式,一般人真的看得懂嗎?不要說一般人,我們這些科學家出了自己的學術領域,有問題的時候是去google去爬文,還是去圖書館找paper? 我有時候覺得專業知識份子在反駁一般民眾的力道反而要刻意輕柔(所以我不喜歡“打臉”文化),不能當兩個人是在科學演討會一樣噹人,盡可能對事不對人,和用中性的詞。因為雙邊所接受資訊量跟質都差距太大,知識份子如果真的火力全開,打到對方回不了嘴很容易,但對方口服心有服嗎?還是只是轉去自己的小圈圈互相取暖,然後用選票/鈔票讓你好看? 為什麼科普不是答案 如果做研究和體制內的教育都無效,那科學家應該做更多科普嗎?我覺得也很有限,就如很多分析所說,那兩個網紅的受眾完全就是不同人。環境科學也面臨很多類似困境,在美國做環境政策,很多在我看來是簡單常識都政治化然後宗教化。像這種時候,推廣科普也是很有限,因為你不是他同一國人,他不會背棄他的社區領袖(常常跟宗教結合),來相信你這個空降的陌生人和一堆遠在天邊聽不懂的數字和名詞。 偏偏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又把每個人都圍成一個泡泡,更加劇這種資訊不對稱。就如同,如果不是這些姻親,那些陰謀論從來沒有出現在我的臉書上過,我根本不知道這些論調的存在,就如同他們很可能也不會接收到我這邊的科學論證訊息。雖然我承認,每次這些言論出現的時候我覺得很痛苦,內心常常覺得怎麼會蠢到這種地步這麼荒謬也有人信,我也想逃回我的同溫層。 從交集出發更有效…
Continue Reading
1 2 3

Copyright Policy

All files and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or Documents are copyright by Katherine Liu LLC, and may not be duplicated, copied, modified or adapted, in any way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ion. Our Website or Documents may contain our service marks or trademarks as well as those of our affiliates or other companies, in the form of words, graphics, and logos. Your use of our Website, Blog or Services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right or license for you to use our service marks or trademarks,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Katherine Liu, LLC. Our Content, as found within our Website, Documents and Services, is protected under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copyrights. The copying, redistribution, use or publication by you of any such Content, is strictly prohibited. Your use of our Website and Services does not grant you any ownership rights to our Content.

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

我並非獨自一人想出創業點子、打造出全部的網站,設計出圖片,寫出每一個字。在此感謝我合作過的團隊,人生一大樂事就是跟比我厲害的人合作,謝謝你們的努力與付出!

網站架設:MIHOGO TECH LLC

視覺設計:EMILLY HU

文案編排ALLY@ideaally.me

形象攝影Crystaltseng Photography

創業教練:Irene @ FEMALE ENTREPRENEUR &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