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替客戶參加貝佐斯地球基金會的聚會,主題是氣候變遷和科學溝通。有兩個講者的點我覺得很值得分享:
1. 關鍵教育時刻:抓住事件熱度的傳播技巧
這是耶魯大學的教授的發表,要利用一些主要事件發生(如颶風、熱浪)的當下和之後,還有搜尋熱度的時候,分享氣候變遷。效果特別好,在任何地區都有用。
其實這也是自媒體常常說的,要蹭時事熱度啦,現在有耶魯研究認證
2. 讓人有感覺:科學與故事的完美結合
專門寫氣候議題的協會分享,他們發現只寫科學的傳播效果很差,必須要加上「感覺」。如動物園裡某個動物的故事,氣候變遷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
要讓受眾覺得這不是遠在天邊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是現在就在他們的社區了。
其實,也就是要有人味接地氣啦!不然會很像說教,很難影響到同溫層外的人。
學院派氣候溝通策略的弱點
沒有QA,所以會後我上前去問了耶魯教授兩個問題:
Q1. 天氣和氣候是不同尺度的事,用單一天氣事件來帶氣候變遷的議題,雖然很方便很有感,但也開了一個危險的大門,讓反對者在寒流、暴風雪來臨時說,其實沒有全球暖化。你怎麼應對這樣的言論?
答:要分析你的受眾,我過去的研究有把民眾對氣候變遷的態度分成六個等級,你說的反應是最極端的質疑者,我們這個方法其實主要是針對中間派。
我:那懷疑論者要怎麼溝通?
教:他們不是受眾,你會遇到他們嗎?
我接著問
Q2. 許多氣候變遷溝通,常常以我們能做什麼來結尾,但問題是那些結論常常都聚焦在個人行為,很少提怎麼改變體制和大企業的決策,你的看法如何?
答:氣候溝通除了講「能做什麼」,還要說「有多有效」,這就是你們科學家的工作啦
你發現了嗎,這兩題教授都用了「實問虛答法」,不正面回答,把問題拉到自己熟的範圍,然後講自己知道的。只是他技巧很好,帶得很順,還把問題丟回來給我,如果面試或演講QA碰到不會的問題,就是要這要啦!
媽媽們的智慧:尋找共同點,跨越分歧
後來networking到一群「Moms fight for clean air」,專門做氣候變遷對弱勢族群媽媽的影響的倡議。
我問他們一樣的問題,有沒有碰到氣候變遷懷疑論者?要怎麼面對?
答:「尋找共同點。所有的媽媽都在意小孩,從對小孩的影響出發,總是能說點什麼」
果然是有在前線奮鬥的回答啦!媽媽們很厲害呢
內向者的NETWORKING策略:從壓力滿滿到功德圓滿
其實像這種都是陌生人的networking場合一直都是我的弱項,我喜歡深入對談,不喜歡small talk.
不過呢,我學會用「介紹自己給別人」的心態,只要一個人就好,感覺好繼續,不好就回家,這樣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而今天除了教授外,又認識了記者、一個華府智庫、世界銀行、在地NGO, 國科會。
差不多一小時後,我覺得功德圓滿了,還需要去廁所自己一個人五分鐘靜一下,轉換一下情緒才回家。
分享我內向的那一面,希望有一樣困擾的你不要太有壓力,這並不太表你不能走顧問、政策,更不代表你不擅長溝通喔,這只代表你最擅長的方式不是大鍋炒而已
科學傳播與自媒體的共通點:影響力的雙面鏡
扯遠了,其實科學傳播跟自媒體經營有非常多相似之處, 1)要掌握時事時機、2)要有人味。希望對你科普和行銷自己有幫助。
我認為專業人士更應該出來做自媒體,不要仰賴別人報導。讓自己實際面對更多樣的大眾,然後練習怎麼影響他們的行動,從最小的按讚開始。
不要以為很容易,眉角很多,這過程你會懂人性,也會更懂自己。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開始,歡迎於我聯絡。
AI時代的契機:環境人的時代來臨
很多研究都指出,後AI時代興起的工作之一,就是氣候和永續相關的。
很多科技巨頭,從google 、貝佐斯 、馬斯克 、巴爾蓋茲,都設立的氣候議題相關的基金會。
各位環境人,我們跟科技業最近的距離就在這裡了。
不用轉行 ,我們的時代來臨了;左派的理想右派的手段,影響錢的方向,就在這裡,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