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回台灣時和新婚的表妹聊天,我問他蜜月要去哪裡,要不要先考慮國內?當時她覺得婚假那麼長,國內旅遊太浪費,想等明年世界太平時去歐洲。
我勸她未知數太多風險太多,明年世界就打完疫苗COVID就消失的可能性很低。現在台灣雖然+0很久,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打疫苗也沒有生過病,只要外面的COVID沒有完全消失,局勢隨時可能會有變化。而表妹又想要盡快懷孕,可能等著等著就變媽媽了,一不小心等半年變等十八年。(然後還很壞地遙指我一個顧孫一個切水果的父母,說 你以為十八年就解脫了嗎,親職可是終身職啊!)
沒想到,一星期後和家人環島回來,台北就進入三級了,烏鴉嘴一語成讖。升三級後,每天出門都看到有人在路邊吵架,感覺的出來大家壓力都很大。社會上也有一種氛圍,彷彿我們就是竭盡所不管後果這兩週把這件事壓下去,就沒事了。但我很擔心如果這兩週過後事情沒有結束,社會會陷入越來越高壓然後越來越多人崩潰的惡性循環(經濟上、心理上都是),這恐怕不是長久之計。
當COVID從Pandemic變Endemic
不管五月底時三級警戒能不能夠就到此為止,就算能,在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還沒打疫苗前,事情都不會結束。越來越多科學家認為,大家想像中的那種“群體免疫”,短期內不會發生。就算成人都打過這一輪疫苗,在小孩還沒有打疫苗且變種不斷出現的情況下,將來很有可能還是會有這裡那裡的小爆發。只是隨著至少得過一次病或打疫苗的人口比例上升,而且加強劑又一直施打到某種程度,爆發的幅度會越來越輕微。所以要準備的心態不是這兩週很高壓極盡可能的撐過去就好了,而是要有無限期馬拉松抗戰的彈性和毅力。
用務實的樂觀主義面對無限期困境是我去年十月,在美國疫情爆發自己和小孩遠距上班上課半年時所寫的有感而發寫下來的(事實上一年半後的今天仍然在遠距),現在拿出來還是很適合。那時我認清這是場長期抗戰,直到全世界的人打疫苗到某種程度,我們才有真自由。即時那日到來,也會跟還沒有covid前不一樣,生態學示範很多次:regime shift後終究會出現新平衡,但新平衡會跟舊的不一樣。有一定的可能,我們要跳COVID探戈很長一段時間:這個舞步是狀況好就出來正常運作,變不好就隨時進入各自遠距,來來回回。誰可以很快速變來變去,誰就是新生態系的贏家。
被動防守VS 主動適應
正面看待,就算是疫情慘烈如美國,過去一年多來有很多人失業很多生意破產,但也有另一群人發展出各種以前從未想像過的模式,不止活下來甚至發一筆。活下來的商店,幾乎都邁入無接觸消費,出門只要帶手機; 很多沒課上的老師失業,但有些開發線上教學的方法,鋼琴跳舞都可以線上學,結果學生從只收家裡附近變全美都收; 餐廳不能內用倒了一票,但有些就發展出團購,大家在停車場“得來速”取貨,從一單一單賣變一次賣好上百個客人; 食品供應商沒有餐廳可以賣,就開發平台想辦法直接賣給消費者,線上點一點就可以從全美買到各種商業等級的好食材。連守舊的政府就也加速進入全面電子化,很多事也不再需要去政府部門排隊親自辦理;。感覺整個社會去中心化,然後每個人都長出一個小宇宙。面對短期衝或許能高壓防守,撐過去就好,但面對長期逆境,能不能積極應對快速發展出應對措施,就是倒閉跟發財的差別。
面對COVID這場馬拉松,你是沈溺過去緬懷往日不再的哀傷中,還是正面積極迎戰新挑戰呢?這場馬拉松考驗財力,更考驗韌性和應變力。在地球的歷史上,什麼樣的生物大滅絕都有生物活下來,如水母就活過五次, 適應者為王是世界劇烈變動的今日的生存之道。台灣去年很幸運國泰民安,現在才需要開始學怎麼跳COVID探戈,剛開始舞步不熟一直踩到腳是很正常的,但現在也已經有疫苗人民也很團結,相信情況會比美國好很多。
危機就是轉機,環境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面對的方式。接受過去的日子短時間內不會回來了,但新的也有新的樂趣。下一篇「學習跳COVID這個探戈」我會再細論個人職涯發展和生活上適應COVID的心得,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快重新翩翩起舞,重拾生活的樂趣。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訂閱「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 按讚,追蹤,分享我的粉絲頁,或幫我請10min保母,我會很受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