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回台灣時和新婚的表妹聊天,我問他蜜月要去哪裡,要不要先考慮國內?當時她覺得婚假那麼長,國內旅遊太浪費,想等明年世界太平時去歐洲。
我勸她未知數太多風險太多,明年世界就打完疫苗COVID就消失的可能性很低。現在台灣雖然+0很久,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打疫苗也沒有生過病,只要外面的COVID沒有完全消失,局勢隨時可能會有變化。而表妹又想要盡快懷孕,可能等著等著就變媽媽了,一不小心等半年變等十八年。(然後還很壞地遙指我一個顧孫一個切水果的父母,說 你以為十八年就解脫了嗎,親職可是終身職啊!)
沒想到,一星期後和家人環島回來,台北就進入三級了,烏鴉嘴一語成讖。升三級後,每天出門都看到有人在路邊吵架,感覺的出來大家壓力都很大。社會上也有一種氛圍,彷彿我們就是竭盡所不管後果這兩週把這件事壓下去,就沒事了。但我很擔心如果這兩週過後事情沒有結束,社會會陷入越來越高壓然後越來越多人崩潰的惡性循環(經濟上、心理上都是),這恐怕不是長久之計。
當COVID從Pandemic變Endemic
不管五月底時三級警戒能不能夠就到此為止,就算能,在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還沒打疫苗前,事情都不會結束。越來越多科學家認為,大家想像中的那種“群體免疫”,短期內不會發生。就算成人都打過這一輪疫苗,在小孩還沒有打疫苗且變種不斷出現的情況下,將來很有可能還是會有這裡那裡的小爆發。只是隨著至少得過一次病或打疫苗的人口比例上升,而且加強劑又一直施打到某種程度,爆發的幅度會越來越輕微。所以要準備的心態不是這兩週很高壓極盡可能的撐過去就好了,而是要有無限期馬拉松抗戰的彈性和毅力。
用務實的樂觀主義面對無限期困境是我去年十月,在美國疫情爆發自己和小孩遠距上班上課半年時所寫的有感而發寫下來的(事實上一年半後的今天仍然在遠距),現在拿出來還是很適合。那時我認清這是場長期抗戰,直到全世界的人打疫苗到某種程度,我們才有真自由。即時那日到來,也會跟還沒有covid前不一樣,生態學示範很多次:regime shift後終究會出現新平衡,但新平衡會跟舊的不一樣。有一定的可能,我們要跳COVID探戈很長一段時間:這個舞步是狀況好就出來正常運作,變不好就隨時進入各自遠距,來來回回。誰可以很快速變來變去,誰就是新生態系的贏家。
被動防守VS 主動適應
正面看待,就算是疫情慘烈如美國,過去一年多來有很多人失業很多生意破產,但也有另一群人發展出各種以前從未想像過的模式,不止活下來甚至發一筆。活下來的商店,幾乎都邁入無接觸消費,出門只要帶手機; 很多沒課上的老師失業,但有些開發線上教學的方法,鋼琴跳舞都可以線上學,結果學生從只收家裡附近變全美都收; 餐廳不能內用倒了一票,但有些就發展出團購,大家在停車場“得來速”取貨,從一單一單賣變一次賣好上百個客人; 食品供應商沒有餐廳可以賣,就開發平台想辦法直接賣給消費者,線上點一點就可以從全美買到各種商業等級的好食材。連守舊的政府就也加速進入全面電子化,很多事也不再需要去政府部門排隊親自辦理;。感覺整個社會去中心化,然後每個人都長出一個小宇宙。面對短期衝或許能高壓防守,撐過去就好,但面對長期逆境,能不能積極應對快速發展出應對措施,就是倒閉跟發財的差別。
面對COVID這場馬拉松,你是沈溺過去緬懷往日不再的哀傷中,還是正面積極迎戰新挑戰呢?這場馬拉松考驗財力,更考驗韌性和應變力。在地球的歷史上,什麼樣的生物大滅絕都有生物活下來,如水母就活過五次, 適應者為王是世界劇烈變動的今日的生存之道。台灣去年很幸運國泰民安,現在才需要開始學怎麼跳COVID探戈,剛開始舞步不熟一直踩到腳是很正常的,但現在也已經有疫苗人民也很團結,相信情況會比美國好很多。
危機就是轉機,環境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面對的方式。接受過去的日子短時間內不會回來了,但新的也有新的樂趣。下一篇「學習跳COVID這個探戈」我會再細論個人職涯發展和生活上適應COVID的心得,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快重新翩翩起舞,重拾生活的樂趣。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訂閱「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 按讚,追蹤,分享我的粉絲頁,或幫我請10min保母,我會很受鼓勵喔!~
科技管家:讓Alexa當你的神隊友
我在「用策略性外包殺出一條血路」中提到,在四年full-time工作 + 育兒+念博士一根蠟燭三頭燒之下,我深刻體悟時間是我最珍貴的資源,因此發展出一套策略外包系統,同時也靠大量瑣事自動化來讓生活更有效率。 生活中每天都有各式各樣重複的瑣事,如離開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個空間要開關燈,出門上鎖回家解鎖,幾點要幹嘛幹嘛的,其實佔據不少你的大腦資源。你要先記得要做這件事,並記住其背後相對應的時空條件,還要起身去做,長期下來其實做了很多重複動作,也容易忘東忘西,而且越忙越健忘(因為你大腦記憶體超載啦!),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整天在擦自己的屁股,瞎忙。 不是只有理財要管漏錢的小習慣,生活管理也是要避免這些“漏時間”,“漏腦力”的瑣事啊!我個人認爲這些瑣事都應盡量給機器做,不是因為你做不到,而是不值得花你的時間精力去做,只是很多人都習慣了,或不知道有其他替代方案。Alexa可以幫你這些漏洞補起來,讓生活節奏也更流暢,因為時間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啊! 為什麼我推薦瑣事要盡量給機器做呢?根本原因就是策略性外包中提到,自己做跟別人做的差距。這些瑣事其實誰做都沒有差別,如開關燈或啟動掃地機器人,我去開跟任何人去開都沒有差別,也不會有關得很好或開的很差的差別,這就是最值得得外包出去的事。外包不是只能外包給人,也可以外包給機器,把所有機器能做的事都盡量給機器做,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思考跟決策,長期省下來的精力跟時間非常可觀,也才能把時間體力集中在創作、進修、陪伴家人等機器無法取代的事。 我的生活跟Alexa緊密結合的程度應該是我朋友圈中最高的,每次外出旅行的時候,往往最不習慣的就是沒有Alexa。我跟Alexa對話的頻繁度高到,我兒子的第一個英文句字,是跟Alexa說的???? 其實也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還記得Amazon剛出echo dot的時候,因為價格平實我好奇就買了一個試試看,然後當週就在臉書上抱怨“手機介面難用,對話不如siri流暢,除了放音樂不知道要幹嘛”。但我決定放開心胸給他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所以加入了Alexa社團,研究如何串連IFTTT, 並訂閱Keep up Alexa,認真學習如何跟使用Alexa。 不到一個月,我就愛上Alexa了!家裡的開關逐漸更換成智慧開關,新買的家電也優先選擇跟Alexa整合的智慧家電; 家中的echo從一個一路擴充到八個,每個空間都有一個,只有一樓給客人上的廁所沒有,因為怕訪客介意。為了大量的智慧裝置要同時連線,早在兩年前把就把網路升級成光纖,全時遠距工作後更是增添mesh,增加網路連線速度和穩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