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節錄自 Katherine 與柏萱的訪談(母體力學EP15),以 Q&A 形式整理重點,讓大家更容易掌握從「音樂背景」到「數據科學家」的跨界轉職經驗,以及在面試與工作上可能遇到的思考與建議。
–
Q1. 你目前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過去又有哪一些數據相關的經驗?
我現在在一家化學公司擔任 Senior Data Scientist,主要負責協助企業不同部門做 AI 專案的落地與實踐。之前我在保險業做過 Fraud Detection(詐欺偵測)的模型,也在 Obamacare 的政府專案中,負責使用 SAS 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之所以會想換到現在的公司,一方面是因為感覺這裡的專案更多元,可以接觸不同領域和部門;另一方面,公司文化也不錯,人際互動上較有溫度。我很期待能和更多不同領域的同事合作,並學習如何把 AI 思維帶進傳產環境,說服那些在現場做了十幾、二十年的前輩接受新的想法。
Q2. 你一路從音樂班、音樂系、音樂碩士,再到成為數據科學家,為什麼會想轉到數據領域?
最初的動機其實很「務實」:我主修聲樂,副修鋼琴,一開始想在紐約追求成為全職歌手的機會。但發現許多小型歌劇團沒有預算幫忙申請工作簽證,對外國人來說很困難。那時就想,如果能先解決身份問題,之後就能更自由地從事音樂工作。
恰好我紐約的室友是圖書館員,他想找一份可以遠端工作的 Python 職缺,讓我發現寫 code 也可能是條路,甚至可以在家邊唱歌邊寫程式。於是我開始自學 HTML、PHP、SQL 等技術,之後又在貴人(mentor)的引導下,轉往學 SAS、SQL,最後拿到第一份 SAS Developer 的工作,走上數據分析之路。
Q3. 你是怎麼從完全沒有相關學歷、資格的狀態下,成功轉職到數據領域的?
Q3. 你是怎麼從完全沒有相關學歷、資格的狀態下,成功轉職到數據領域的?
- 找 Mentor
我覺得有個懂行的人指引真的很關鍵。我當時有個朋友是 CS 背景,他建議我先把 SQL 學好。我跟著他的路線開始自學 SQL,學完之後,他就帶我去參加一個派對,幫我介紹業界的人脈。也就是在那個派對上,我遇到日後錄用我的主管。他說:「我們在找一位 SAS Developer,你會 SAS 嗎?」其實我根本沒聽過 SAS,但還是當場大膽表示:「給我兩週,我就會了!」
2. 把握機會、大膽開口
為了抓住這次機會,我立刻苦讀並考下了 SAS 的相關證照,順利拿到第一份工作。後來我抽 H1B 沒抽中,也同樣秉持著「先開口再說」的心態,直接打電話給老闆:「那不然你幫我辦綠卡吧?」結果他竟然答應了。對我而言,這些看似幸運的轉折,大多是因為「反正沒什麼好損失,不如開口試試看」,意外就這樣發生了。
3. 「彩排」的重要性
因為我是音樂系出身,很重視彩排。面試前,我會先模擬可能遇到的問題,甚至錄下自己的回答,確保不要在正式面試時過度慌張。雖然不需要把每一句都背得死死的,但適度排演能提升自信,也能在面試官的追問下更靈活應對。透過這種方式,我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面試節奏,並且在後續的工作中持續累積經驗。
Q4. 你在工作的同時,也念了數據碩士、上了 Bootcamp。你覺得兩者差別在哪?對想轉職的人,有何建議?
- 學歷對履歷仍有幫助:
很多公司在篩選履歷時,若看到求職者具備相關碩博士學位,會認為他是「科班出身」,能減少培訓成本。
- Bootcamp 給你快速入門:
Bootcamp 能在短時間給你一個大方向,但真正的深度與熟練度,還是要靠實際工作的專案經驗去累積。
- 建議先思考目標、再選方式:
如果你只是為了「找工作」而念碩士,可能會有點浪費;如果你有充足時間與預算,可以考慮碩士或自學+Bootcamp。重點是要知道自己欠缺哪裡、要補什麼,別盲目亂投資。
Q5. 如果還沒有正式工作經驗,怎麼累積實作與作品集?
- 自行挑選專案/競賽
例如 Kaggle 平台上有各種難度的競賽與數據集,可以拿來練習並建立作品集。
- GitHub 紀錄
雖然公司在初步篩選時不一定會深入檢查你的程式碼,但在履歷裡放上 GitHub 連結,至少能證明你有動手做過。
- 找自己感興趣的題目
做出來的專案才會有熱情,作品集也更能凸顯你的特色。
Q6. 你現在也負責面試新人,有沒有「面試表現比較突出」或「絕對扣分」的例子?
- 靈活思考、能跟著討論走很加分:
有些人面試過程遇到新問題,會嘗試即興思考與推演;有些人則完全卡住,無法跟上。面試官其實想看的是你的「思考過程」,而不是要你死記某個標準答案。
- 自我介紹與行為題要有真實故事
例如「Tell me about yourself」或「分享一個你曾經克服的重大挑戰」等,別只說空話;更不要用「我太完美主義」這種看似自誇的方式。要舉出實際案例、解決過程,以及最終帶來的影響。
- 保持互動、別背稿太死
有些人會把每句話都背得非常生硬,聽起來就像在唸逐字稿,跟機器人一樣。適度練習可以,但不要沒有彈性。
Q7. 有沒有遇過「被拒絕」後感到沮喪的時候?又該如何看待面試失敗?
其實我以前也會很在意被拒絕,但從面試官的角度看,很多時候公司在找的跟你的強項不一定相符。有的組織想要超強技術,有的組織需要能「推廣想法」的人;還有一些預算問題、團隊人數配置等等。
所以如果被拒,也別太難過。當你夠努力、申請夠多機會,終究會碰到最適合的工作。
「面試結果不一定是你實力的全部反映」——別讓一次失敗打擊所有自信。
Q8. 對於和你一樣主修藝術、卻想轉職到其他領域的人,你有什麼建議?
- 先了解自己的性格與興趣
我當初是因為身份問題比較急,並沒有先探索「到底喜不喜歡資料科學」,事後才慢慢調整。如果你有時間,建議先多做功課,了解各種可能性再行動。
- 你有的專業,還是能延伸
例如聲樂背景的人,有人去做音樂治療、嗓音治療、或成為藝術經紀,都和聲音領域相關。關鍵是你想要什麼生活型態,再來評估是否要另外進修。
- 一邊嘗試,一邊微調
假如走進新領域後,發現不是你想要的,可以再換不同方向或不同公司文化。「工作模式」的差異,也可能影響你對同一個職業的感受。
Q9. 你原先想拿到綠卡後,再回頭唱歌劇,現在還有這個打算嗎?
我後來發現,唱歌劇需要非常全心全意投入,常常得不斷 audition、維持聲音的狀態。數據科學的工作也不算輕鬆,要兼顧兩者很不容易。對我來說,目前更想專注在數據領域,探索有沒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未來如果真的想回音樂,也要花很多力氣重新練回來。畢竟每一個行業想做到頂尖,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
Q10. 你做了好幾年 Data Scientist,現在的感受如何?
我先前待在遠端專案長達五年,工作內容比較單一,跟團隊缺少互動,也有一段時間感到不開心。這次換了新公司後,面對面的機會變多,可以跟不同部門、同事交流,讓我覺得更有趣。
目前我還在適應、探索這份工作的各種可能,也對這個行業保持開放態度。如果之後發現想追求更不一樣的面向,也還能再調整方向。對我來說,學習永遠在路上,嘗試錯了大不了就再換,不要害怕行動。
結語
- Networking 是許多轉職、特別是海外工作的關鍵,能大幅縮短「投履歷石沉大海」的茫然期。
- 面試前的「彩排」,以及對自身經歷的梳理非常重要。只有你先釐清了自己的強項與熱情,別人才更容易看到你的價值。
- 不要把面試結果視為自我價值的全部。有時失敗是因為公司需求、預算或人事規劃等等,不一定是你不夠好。
希望柏萱的經驗,能讓想走音樂卻苦於身份、或想跨到數據領域的朋友有所啟發。即使背景再不相關,只要肯嘗試、善用人脈、抓住機會,依然能闖出一片天。祝大家在職涯轉換的路上都能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