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熱門的激戰網紅, 很多人討論第一集,「讚和倒讚都好,黑紅比不紅好」的網紅殘酷現實,但我最有感觸的其實是倒數第二關,「搶標籤大戰」
各大網紅們要在一群標籤hashtag海中,選一個,然後說服其他網紅那個標籤屬於自己。結束後擁有最多標籤的晉級,最少的淘汰。
這關大部分不涉及觀眾觀看和投票,主要是靠判斷、說服、,所以非常重視策略思維。結果有一個人氣超高的直播主,因為各種判斷失誤,居然在這關敗陣下來。
我覺得這關設計很有趣,這關要贏有兩個部分:
1)辨認理想標籤
自己跟別人比,特別在哪裡?別人是怎麼記住自己的
2)具體爭取
用各種事蹟具體說服別人,那個標籤屬於自己。
為什麼有這個幾乎跟人氣無關,更像「閉門會議」的關卡呢?其實擁有特定的標籤非常關鍵,這樣別人碰到相關議題就會想到你,也就是自媒體品牌中的「定位」,是有影響力非常關鍵的第一步
自媒體的策略定位
通常素人起家的,不會一開始就搶那些很通俗的標籤,那些大神都擁有了。
而是細分再細分的長尾標籤。先把某個情境站穩了,先當小池裡的大魚,慢慢壯大,再把冷門做成獨門。
細分有很多方法,有些人會加地區,因為某些地區是熱搜關鍵字,有些人則會加職業,有些人會加配偶小孩,總兒言之,你要怎麼讓別人看到某些關鍵字就想到你。
如我當年開始Niche Career時,如果我只寫「職涯教練」,那太多人了。要細分海外職涯、再往下分科學職涯、甚至再往下分博士去業界、而且特攻口語表達相關的面試和Job Talk,然後又往下分女性、媽媽。
這不是突然想到決定的方向,也是分析過自己的優勢、競爭者定位、市場需求,切出來的奈米定位。很小但應該是有準,所以黏著度蠻很高,我的客戶也一直都是在滿檔的狀態。
找到獨有的Niche, 先有鐵粉,再談增粉,這是我的經營策略。
職涯也要定位關鍵字
其實職涯也是類似的!
在公司裡面,類似專長的人非常多,你要有擁有幾個關鍵字,這樣相關的機會出現的時後,別人就會主動來找你。
而這些關鍵字,是你在Networking自我介紹時要有意識講出來,讓別人去對號入座的。
比方說,我在公司職稱是數據科學家,但整個公司做數據科學上千上萬,如果自我介紹我只講我會「數據科學」,是不是有說跟沒說一樣?
我要仔細思考哪種領域的數據問題我有競爭優勢?
只要出現就搶下來的機會就很高?=> 環境領域
分成環境+數據都還是太粗略,一樣類似的環境數據工作可以從比較工程面向,如建pipeline、cloud enginnering、app development,到比較分析面相,如建模、分析、統計,最適合我的是哪種?
這幾個我都做過,工程面向機會最多薪水也比較好,但跟我個性比較不合。分析比較有趣,但人還是太多了。
我發現最擅長的,其實還是回到本體的優勢:策略!
如決定要做什麼樣的專案,可以既解決有趣有用的問題,而且帶來獨到的商業優勢?從0到1這個過程,而且通常會需要用到說服,才是我的強項。
但策略類的工作不會一開始就給不熟的人做,我先從分析類的入手,做幕僚顧問類工作累積經驗和戰功,有碰到策略類的機會就積極爭取毛遂自薦,慢慢把手上的專案慢慢換成策略類為主,而其他類似的機會也會自己上門。
鎖定並搶下專屬於你的Hashtag
我常常在演講中提到,自我介紹要講三個關鍵字,這三個關鍵字要從自我分析、JD分析、前輩分析歸納而來。
而且我也建議這三個關鍵字不要都是容易量化的硬實力,我最推薦「兩硬一軟」,兩個技能類、一個人格特質,這樣最容易鎖定到拿手又擅長的「本命機會」。
而我給自媒體創業客戶也是一樣的建議,只是JD分析換成市場分析、前輩分析換成競品分析。
你歸納出來了嗎?職涯個人品牌和自媒體有很多相似之處: 求職就是一種行銷,職涯發展就是一種建立一人公司。策略分析三大方向都是自己、環境、和別人。
你知道自己的專屬標籤是什麼嗎?網紅怎麼定位 vs 選職涯關鍵字,是異曲同工,學會用influencer的方式經營職涯,你也可以成為發揮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