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網友犯的博班/博後申請誤區
念博班時,有學弟妹嘗試申請多年未果,找我幫忙看資料,還有成立部落格以來,有留學生還有找博後的人,碰到挫折與我聯絡,我看完資料第一句都是問:
「你有先跟老師聯絡嗎?」
!!!都沒有!!!
因為總人數超過三個,我想或許真的有不少人不明瞭,所以特此為文,希望對想聲請博士班或是想找博後的人有幫助。
我的博班留學準備經驗:從罐頭信到客製化
其實,我也犯過一樣的錯誤。
還記得當年準備留學時,已經留學的強者朋友說:「不要忘了好好準備申請文件,很多人為了考試耗盡全力,結果最後一步要寫SOP要跟老師聯絡時反而馬馬虎虎。」
猶言在耳,但自己在準備留學申請時,也因為一年下來準備GRE、托福和已經氣力用盡,覺得沒有力氣再好好研究每個可能老師的喜好、實驗室的方向、和我能做的獨到貢獻,最後階段反而只想趕快把申請文件丟出去。
其實有點敷衍地,頭幾封跟老師聯絡信都很罐頭,類似:
標題:我想申請博士班
內文:XX教授您好,我想申請博士班,你有收學生嗎?凱薩琳
你猜結果如何?當然都沒有回音!
後來我深刻反省,博班是要老師養的,其實比較像工作,所以申請博班比較像求職, 而不是傳統的在台灣的求學,好像成績好就夠了。加上又要養這麼多年,這封信更像情書,一定要很有誠意。況且成績好的人很多,我人又不在美國無法親自去拜訪,不認真寫要怎麼跟其他競爭者拉出差距?
於是我改成從對方的角度出發, 思考標題怎麼寫對方才會想點閱。
新客製化標題:我對你的OO研究(客製化)有興趣!
並且每一封信裡面都摘要對方的研究,顯示我有做功課,然後說我會的東西(選跟對方研究相關的),申論為什麼投資我(養我)會是好選擇。
履歷面試都要從對方的需求出發
從開始有客製化email開始,就開始收到回信,就算只是拒絕信,說很抱歉今年沒有經費。但我知道,至少信有被打開,不像過去都是石沈大海,所以這個「從對方出發的標題」策略有效。
每寫一次信,下一次又寫得更好。到後來我拿到全額獎學金的那封,其實還是被轉發的。我本來寫給一個浮游動物大老,做橈腳類的,我先仔細看了他的發表,歸納出不少是做環境變遷對浮游生物群聚的衝擊。所以我的標題就是很具體但又夠廣的「我對你的環境變遷對浮游生物衝擊研究有興趣」。
標題這樣下的原因是因為,我認為每個人最有興趣的就是他自己的研究,而且我們這冷門領域最喜歡有人對自己的研究有興趣,就像每個標題有水母的信我都會優先打開。
信的內容從對方的研究說起,先講他的研究有多重要云云,拍對方馬屁(誤),我是說,展現我對這個研究的興趣和了解,然後才說我研究的水母是橈腳類的攝食者(拉我的研究和對方的關聯),水母的族群也受環境變遷影響然後進而影響橈腳類,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會是很有趣的議題。在你的門下我可以學習更廣的浮游動物知識,而我的水母研究經驗可以提供不一樣的視角(提出我的獨到貢獻)。我很想要去你的實驗室做研究,不知道你今年還有沒有博士生的名額呢?附上成績單和statement of purpose.
大老把我的信轉寄給我後來的指導老師,他剛好申請到一筆NSF經費。老師覺得我有浮游動物經驗又可以貢獻新的東西,所以跟我面試,只要進入面試我就知道勝算來了,最後有拿到全額獎學金,開啟我來美國留學之路。(雖然最後神展開,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主動先跟有決定權或知道內情的人談
老師給我全獎offer的時候,都還沒有正式公開要招博生,這件事從來都沒有曝光過就結束了。可見如果是被動的等Job opening出現,那可能已經錯失很多機會。
雖然我自己沒有走博後,但身邊博後經驗幾乎都是跟申請博士班類似途徑的,基本上就是「老師要收你最重要」。如果能在會議上碰到本人,商量一起寫計畫最好,或是自己的指導教授引薦等等。很多PI自己也不知道何時有計劃,所以有意學術的人要廣廣的撒網,大量地表達自己有做研究的意願,還有自己的興趣跟專長。很多博後職位都是在職缺還沒刊出前就喬好了(其實不少職缺也是如此),所以如果等職缺刊出再投,恐怕就晚了一步。要是工作機會都連上網了還沒很主動的自我行銷,那機會又更渺茫了。
可以先做好研究,對方做什麼研究對什麼有興趣,實驗室有哪些人都做寫哪些研究。如果能在大型會議堵人,直接毛遂自薦,在Job Opening都還沒出來出前就卡好位,才是有效率的超前部署。如果是找博後博班時若PI不理你,還可以問同一個實驗室的其他人。
其實不止找博後,找一般的工作,第一個要做的事也不是猛投,先去linkedin上面看有沒有人願意給你informational interview。 我在申請海洋政策獎學金時,也有先跟州內的program manager還有過去得獎學長姐討論。連被獵人頭找這種上的機率很高的求職方式,我第一件事也是第先去找該公司的校友, 做informational interview。
可以先從Linkedin上的學長姐/同學同鄉開始,他們願意理你的機會高一點。寫信問人又不用錢,頂多就是不理你而已,但如果有人願意跟你談,你的申請文件就可以更具體。也可以去台灣內推網上看有沒有剛好有人願意內推,很多大企業內推成功有獎金,如果你優秀,對方何樂而不為。很多人不理你無所謂,你只需要一個人願意跟你談
別亂槍打鳥,要當神射手
試想,如你的公司生產一個很完美的健康食物,但如果只是在包裝上寫「健康食品 超健康」,你覺得會有很多人買嗎?如果先做市場調查,探詢主要顧客群會想買健康食品是因為想減肥、想增肌、還是單純不喜歡人造產品,那你才能更針對客群地改善你的包裝和行銷,分別主打「低卡」、「低碳高蛋白」、或是「天然無添加」。這個先找information interview的過程就像是市場調查,只是現在商品就是你自己。
大部分的Job Listing、獎學金/Grant公告,都只能廣廣地講需求,唯有跟熟悉內情的人談談,才能更具體了解對方想找的是什麼。不少台灣人很怕主動跟相關人士談,好像害怕這樣是「走後門」。其實真的不是,遴選的過程也是公正公平公開的,但事前的聯絡可以讓你有更好的準備,兩者並不衝突,why not?
你也犯了這個只顧考試、只顧低頭研究、只顧海投的錯誤嗎?不要只顧很努力,要有方向有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