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週給了一個演講給公司內部200多人聽,我主講climate AI的部分。
受眾是不特定組成,公司內部所有對氣候相關工作有興趣的都可以來,很多高層也在。
你會怎麼準備這樣的演講?當科普教學嗎?
Business development前哨戰,爭取公司內部資源
這場演講是我的Business development的任務之一,和我手上其他的計劃不同,那些是客戶付錢,但BD是公司付錢,是對未來的投資。
我很看重BD任務,明白公司不會隨便投錢給他們認為無法賺回來的人,也是我展現前瞻眼光,把資源導向我認為有意義又有市場的研究項目的關鍵機會。
雖然觀眾多數是不特定大眾,但我很清楚,真正重要的是我「BD長官的長官的長官」,也是最後拍板定案的人。
他會在乎什麼?我怎麼樣講可以讓他記住我,甚至先贏得點信任分,為下次提案點打底。
所以內容不是純科學報告,更是市場機會在哪裡,我們公司的獨得競爭優勢在哪?需要展現thought leadership, 也幫BD長官/部門爭取更多研發資源。
向WeWork CEO學怎麼脫穎而出爭取關鍵資源
WeWork有段時間擴張太快,「每天」虧損2百萬出頭!怎麼辦?
Apple影集WeCrushed,有一集描述WeWork CEO Adam Neumann得知當時Soft Bank的CEO孫正義會在印度看新創提案,他想盡辦法讓自己卡位進去。
然後根據調查資料,講了一個自己身為移民如何從來沒有歸屬的故事,而WeWork不是單純共享空間,而是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屬於一個群體」的地方。
這跟他在其他地方的演講強調WeWork是一種life style方式不同,這是針對也是移民背景的孫正義所講的故事。
觀眾乍看很多,但真正的目標受眾只有一個!後來孫正義給了4.4 billion的投資, 是billion!!
拿到投資時,Adam對他太太說「my audience responsed」,他很清楚自己在對誰說話。
Adam有很多爭議,但他怎麼軟硬兼施的銷售技巧,看到一個弱點就往死裡壓的直覺和技術,倒是值得參考,然後用在正面的事物上。
兼顧科學和商業發展,我引起高層回應的秘訣
我只有被分配到兩張投影片,所以一半是比較像科學演講,講AI在氣候領域的應用,這部分是呼應主辦想要引起更廣泛興趣的需求。
但第二張,則是總結我在這個領域聽到潛在客戶的痛點,他們想要做到什麼卻求之不得? 而我們有哪些AI能力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並且敘述客戶接受度最高的地方在哪,還沒準備好在哪裡,怎麼幫他們「暖身」?
果然,我的最大目標受眾,BD大頭,在我講完候就有評論,「Katherine 剛剛講的,我們⋯⋯⋯⋯」,呼應我的想法。
事實上,這個演講很長有很多講者,但只有我的部分講完時,有兩個高層有反應,其他部分都是一片死寂。
這表示我的策略奏效了,他們有聽完、記住我是誰,也有共鳴。
觀眾再多,最關鍵的只有幾個
其實類似的例子,我有幫職涯客戶策略規劃好幾次,或許是實習畢業演講、或許是公司內部競賽。
都是乍看大型演講,但是關鍵受眾可能只有少於三個。我們一起策略思考,針對關鍵人物客製化,讓目標受眾印象深刻,也兼顧其他聽眾的需求。
我們理工科的人很容易只注意到講技術層面的東西,但如果只是摘要知識,很難讓人記住你本人。想想,你記得幾本教科書的作者? 上次查資料的時候,答案誰寫的你記得嗎?
更別提現在很多人都用AI在整理知識了,如果只留於技術層面,很容易變工具人,被取代風險也越來越高。
但如果在客觀知識層面外,還能再進一步提出「觀點」,如這個分析結果對了公司或客戶的意義何在? 對我們的下一步有什麼影響?能做的選擇很多,我們應該優先做哪些,為什麼?
這就是展現thought leadership!這是你跟其他會差不多技術人的差別,這也是為什麼要問你,而不要問chatGPT的差別。
thought leadership是工具人和領導人的差別
有些人工作一段時間後,會想脫離純「個體貢獻者」的角色,但不知道怎麼入手。默默苦幹實幹很久,卻得不到長官眼光,內心不滿好康都給E人搶走!覺得好不公平,這也是你內心的感覺嗎?
其實這不是E還I的問題,是有沒有策略的問題。既然想要脫離純技術層面,就要展現技術以外的能力,而thought leadership就是第一步,也是職涯個人品牌的核心。
下次如果有公開報告或演講,試試看利用這個機會,除了平鋪直述客觀事實,也展現你的觀點吧!告別職場工具人,就從建立職場個人品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