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中有氧課時,幾位大媽常邊運動邊聊天,其中一位提到:「我女兒念環境科學」,果然另一位就回:「那可以做什麼工作?」
NGO?環保專員? 他們討論著
「環科媽」語帶擔憂說:「她從小就喜歡大自然、生物,我也沒辦法呀。」
念這個到底有什麼用?
你的科系和專業,常常被問「這能做什麼工作」嗎? 或者你也時常自我懷疑,念這個到底有什麼用?
如果一個科系沒有對應的直接職業,可能就會有類似的經驗。不限於文組,或許除了電資醫藥牙等科系,也常出現同樣的疑惑?
這類科系,可能從大一開始就被不斷轟炸:「這有什麼出路?」「這可以做什麼工作?」被問久了,甚至會開始自我懷疑。
但這些問題其實都問錯方向了。不是「有什麼工作可以做」,而應該問:「我可以提供什麼價值?」
專業能力商業化的關鍵
每個人都應該培養「把專業商業化」的能力,在一般職場是如此,自顧或創業更是。
其實「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商業行為。你和雇主簽訂一份類似長期合約,販賣自己的時間與技能,交換薪水及其他福利;求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行銷。
你清楚自己擅長的「軟硬實力」是什麼嗎?在什麼情境下可以發揮得最好?你觀察到周遭有什麼需求?這兩者的交集在哪裡?
若只是用「有什麼工作」的角度去思考,往往是傳統「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會一直在有限的認知範圍裡找尋,而認知越淺,就越難找到出路。
反過來想:「我可以提供什麼價值?」選項就會變大、你會看到需求,甚至能自己創造一個專屬於你的「坑」。
這也是自媒體教我的道理,並運用到職場:不是被動只做JD上的事或老闆交付的任務。那只是第一步,而且多半也不是為你量身訂做。
更積極的方式是:建立職場個人品牌,讓別人知道碰到什麼任務就會想到你。同時觀察組織需求、商業趨勢,主動提案,打造適合自己的工作內容。
「我可以提供什麼價值」的思維,帶給我真正的自由。對於創業如此,對於工作也同樣適用。它不受限於傳統「科系—職業」的對照表,也不受職缺內容(JD)的限制,能讓你創造更多選擇權。
開出自己的航道
下課時,我去跟那位「環科媽」說:「我就是念環境科學的。如果你女兒想找人聊聊,可以來找我。」其實當初成立這個粉專的初心,能帶給所有正承受「這能做什麼」壓力的人一點勇氣,讓大家都能開拓出自己的航道。
每一門專業,都有無數的可能性,世界上的職業選擇比科系多。就像環境科學,除了學術或政府單位,也可以走向NGO、顧問、數據、ESG、甚至創業。關鍵在於看見需求,並主動「提供價值」。能夠擁抱這種思維,就不再困在『這能做什麼』的問號裡,而是用主動寫出專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