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給職業婦女的建議都會說,如果找不到能支持你的另一半,不如單身。這個建議很實際,因為一但結婚就不像單身能我行我素,很多決定都要考量另一半。
但年輕時候的我,從來沒有扛過一天責任,哪裡懂什麼才叫“支持”,或更嚴格的說,我不了解我想要的人生所需要的支持是什麼。現在的我會說,職業婦女最需要的支持就是「資源分配衝突的時候誰要讓」?
比方說 小孩生病,誰請假?如果需要搬家,對方的事業是很容易異地再起的嗎?如果沒有這個真實的“讓”,只是口頭上說說我支持你,那其實就差不多跟說「你自己想辦法我只負責旁邊拍手」一樣沒有意義。
相對的,如果你自己搶錢搶糧的能力越強,底氣就越足,就越不受別人要不要讓的影響。
學術職涯常見配偶類型
”能一直搬家“這點對想從事學術的女性恐怕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為大部分的時候博後或教職很可能都不是你原本居住的城市。我認識走學術的女同學,不能搬的通常就是去附近找博後,當然選擇就比較少,大多留在附近的liberal college或小型教學學校。
如果想去大型研究大學的,通常都要經過去各地知名學府做博後,畢業後至少搬家兩次以上,才比較能在僧多粥少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她們要嘛單身,或配偶也是學術界, 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拿到藉由spousal hire拿到教職,或配偶是從事IT/金融等容易遠距而且哪裡都很好找工作的職業。
(註:spousal hire 就是請一個人,會順便請他的配偶,換去話說如果兩人都在學術界就形同是雙打啊,只要一個人拿到offer兩個人都有offer,機率就大多了,這在其他行業都是沒有的事。)
我的非典型配偶
老實說,一般認為成功職業婦女需要的“支持”,我先生都沒有。我先生的職業很靠地緣關係而且他也不願意搬家,這也是我沒有走學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怪他,沒有走學術更多是我自己的因素)
小孩出生後,接送小孩都是自己來,小孩生病九成九是我請假,出差時要自己想辦法找很多保母接力。我先生雖然不是傳統定義的新好男人,但他的確有在我的職涯發展扮演關鍵角色。我們認識的時候,我只是菜鳥留學生,他對我適應美國語言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幫助。當年若不是有綠卡護身,「博班念不下去就先出去工作」就不會是個選項。
資源&義務分配
跟我生長背景完全不同的他,我們常常有價值觀衝突,但也因為這樣,讓我常常練習怎麼跟另外一個世界的人溝通協調,確實對我在政策推動或多角協調時很有幫助。
他或許有諸多缺點,但絕對不是小氣的人,我還只有卑微的博班獎學金時,他就負擔大部分的支出;婚後更是直接把戶頭交出來,從此只負責上班。(我覺的他所托非人啊,我真的對花錢比較在行…)
他明白我對家務既沒有特長也沒有興趣(他也沒有),花錢請人或放棄(或他做)是我們的共識,反正我們都比較喜歡賺錢,那可以用錢解決的事,就不要彼此勉強了。
我還賺非常少的時候,他就看好我,說這只是過渡時期(但我過渡了九年!)。他從來沒說出「你賺那麼少不如在家帶小孩還比較省」,也沒有用「小孩還是要自己帶 (aka你辭職帶)比較好」之類的價值觀給我親情壓力,我熱愛工作想要有自己的職涯這件事,是沒有遇到家庭壓力的,這點可能就比很多人贏在起跑點上。
小孩出生後,需要唸書也要工作的我,直接開外掛請媽媽來幫忙; 別人進口台灣乾貨,我進口媽媽。不少美國人受不了姻親長住,天天吃亞洲菜,但他大體上都能接受。這在我身邊的朋友也是很少見的。
今年他工作的公司賣掉了,原本他的持股就變現分兩次給他。年底他拿到後半部後,全數拿給我說:
「聖誕快樂,拿去創業吧,投資你比買什麼股票都賺」。
我說「這真是我聽過最棒的甜言蜜語」,聖經有句話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如果按這個標準,他確實是一片真心毫無保留的。我雖然不算有個“賢內助”,也算是遇到伯樂。
PS: 比起“找到完全支持的另一半不然就單身”的全有全無論調,我的看法其實更接近我喜歡的podcast Hidden Brain其中一集“When Did Marriage Become So Hard?” 當中有提到The All-Or-Nothing Marriage這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聽聽看婚姻的演變歷史,或許會有對婚姻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