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TYRA career wrokshop後,有人在QA時間問「指導老師說做博後真的對業界求職有幫助,這是真的嗎?」
ㄝ,這件事我想說很久,但怕得罪太多人,但,就說說我個人有限經驗樣本數不足的觀察,大家隨便聽聽吧。
做博後對業界工作有沒有利,你去看看你想做的職缺,要求博後經歷的多不多的就知道大概了。通常,非常R&D傾向的會比較有差,如果不是,可能效益有限。
我沒有做博後,很多博後兩三年才進來的同事,起始職位其實比我當年低一截。我當年博士才剛畢業,但不算fellowship和實習,也有工作三年左右經驗,但是是用碩士學歷做的。所以我用碩士學歷做兩三年業界的工作,有些時候比博後兩三年好用,當然也可能我比較會negociate,這無法分辨了。
博後經驗算不算實務經驗看情況
博後經驗算不算實務經驗,很看應徵你的人怎麼想。
個人感覺,很多公司並沒有把博後年資當可以跟業界年資1:1互換,或許是因為工作的環境和訓練的重點確實很不同,大部分的人都需要轉換一下。
我自己職涯客戶經驗,如果博後很久轉業界,並沒有很普遍被視為是「工作很久的經驗」而可以直接找中高階職位起跳。
更常碰到的情形是,找初階職位認為你over qualify, 找中高階覺得你沒經驗,越卡越久。
業界博後不見得就是中庸之道
那業界博後可不可以?
這真的是要看公司。 有些公司/機器審履歷更看職稱,職稱寫[博士後研究員],他不管你哪一界的。
那會更容易直接進博後的公司,類似實習轉正的概念嗎?
也是要看公司,務必調查清楚是否有轉正的管道,比例高不高。
就有客戶實際例子,如果做的事情太獨立,沒有跟整個公司大目標相連,不容易申論留任的需求,覺得被當廉價勞工。
我個人是不太樂見這個「業界博後」這個趨勢,博士訓練本來就是成為獨立的研究人員,拿到學位就應該是要可以獨立了。
早年博士畢業就可以副教授起跳,後來博士越來越多,增加助理教授,又增加「博後」當找緩衝。雖然很多博後做的事就跟助理教差不多,薪水差很多。
學界職缺僧多粥少,很多人為了教職不得已就算了。
業界也有樣學樣開博後缺是為什麼?這些事不是之前博士畢業就直接做了嗎? 我都不禁懷疑真正原因是為了節省人事成本⋯⋯
我承認我會這樣懷疑,是因為自己就曾經這樣想。
之前曾經在前前公司跟主管提案,開一個博士職缺很貴,就設一個博後職缺好了,來的人都會極度有動力非常認真,訓練期短,而且只要博士職缺一半的薪水,CP值很高。
對不起我背叛同胞
好險當時因為種種原因最後並沒有執行,但差點了,不然我現在會內疚一輩子吧。
看職缺需求和Networking最清楚
話說回來,我認為博後找業界工作有沒有比較有競爭力,真的要看。你查查看看理想職缺需求怎麼寫,networking已經在位子上的人最準。
我認識很多沒博後直接去業界的,我自己也是。如果已經有志業界,直接找業界工作最快,不需要故意繞一圈。
如果是簽證原因,也不要拖太久,尤其美國博士可以自己申請特殊人才簽證,某些關鍵領域,甚至聽過還在念博班就申請了。博士們已經比一般留學生多一條管道,務必提早規劃。
如果是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呢?
那就設一個時限吧,一年喜不喜歡就很清楚,不然兩年應該也很夠了。
但我更推博班期間就探索,可以實習試試看自己喜不喜歡業界工作環境, 或觀察周遭博後和老師,思考著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不管怎麼決定,最重要的是 誠實面對自己。
吳淡如在「人生實用商學院」講過「沈沒成本最可怕的是身分認同」,因為那等於讓別人的眼光決定你的下一步。我非常同意
放棄什麼又如何,不過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話題,更重要的是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學過的東西都不會變沈沒成本,不用怕浪費時間,但不用自己把標籤貼得牢牢的。
因為這輩子最重要的標籤就是自己的名字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