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上了台大,但沒有去念。好友大學聽父母的話,選校不選系,結果差點畢不了業。
先說,我上台大是研究所的事,跟現在討論大學不一樣,但我後面會講一個大學的例子。
看重目標連結,更勝招牌
大學的時候,我是選系派,中山海資就是我想念的。
我大學成績很好,要轉系也可以,但也沒有想轉。後來研究所申請兩家,台大中山的有上。
選擇時,我父母、家族、當時也是台大校友的男友,都希望我選台大。理由都跟所有網友講的一樣,台大的名聲、人脈,而且還離家近!
我獨排眾議,留在中山,因為當時五年五百億第一年,我的指導教授拿到一筆錢,請了厲害的美國水母教授來當客座。跟我說,如果我留下來,就跟客座學習。
我思考最終目標是出國念博士,如果付台灣的學費,得到美國的教授指導,超划!對出國更有幫助。反正將來最終學位會是博士的學校,碩士念哪裡沒差。
我記得跟老師說,我選擇中山時,他驚訝的表情!他常常說都在培養優秀的學生去台大,他原本可能也覺得我會走。
一切如我的盤算,跟著美國教授用英文寫碩論、發了一作期刊,她也幫我寫推薦信,我順利出國念博士了。
代價是,跟當時的男友因遠距分手了。
早年我在美國碰到挫折的時候,都會做平行時空的夢,夢裡我碩士選台大,留在台灣。現在很久就沒做這個夢了,我想我接受我的選擇了,好的壞的都是。
沒有台大學歷,真的有差嗎?
來到美國後,我沒有台大的學歷,但說真的沒有差。
這邊的確很多台大校友人脈,但臺灣學生會、同鄉會的人脈也很夠用。
我甚至不是念所謂熱門科系的人,但在台灣找工作也沒空窗期過。在美國第一份工作,因為當時還在唸博士班,也不是用美國學歷,是用台灣的碩士學歷的!
我可以證明我修的課跟數據相關,面試有辦法論證我在海洋系的訓練足以當統計研究員,就上了。沒碰到不是台大的困難。
硬要說有差的時候,可能就是有時候,臺灣留學生圈裡,會講以前大學的事,當然很多留學生是台大,甚至更愛講高中的事,而我插不上嘴。
雖然有時候會感覺,台大人好像會自己ㄧ圈,而我不是,有點酸酸的。但內心會自己阿Q平衡,「那又如何,我們現在不也在同樣的地方」。而這些酸澀,畢業後就幾乎不會碰到了。
我選了愛,並不是沒有碰到困難,現在也某種程度上轉了行(雖然好像又轉回來了)。
大學研究所在海邊唸書的日子,是我人生非常快樂的時光,再來一次,還是一樣的選擇。
我真心愛過,沒有遺憾。
被名校綁架:失去熱情的代價
另一個好友,高中成績比我更好很多,推甄能上去台清交成之一的生科(請允許我模糊處理),雖然他心中夢想是另一個中字輩的,比較傳統生物系的學校。
所有的親戚朋友都說當然台清交成啊,生科裡面也有你喜歡的那種生物啊!(但,就類似我之前寫過,生科和海生訓練其實差很多一樣)
他聽話去了,結果很痛苦,變得鬱鬱寡歡,跟我說都是分生的東西,他喜歡的那種生物的課少得可憐。
從高中全校前幾名,到大學差點畢不了業,後來他人間蒸發,聯絡不上了。
我們常常想,如果當年他去了中字輩念了他喜歡的系,會不會不一樣?
沒有人知道。
人生觀比學校影響更大
如果真要講哪個學校在我的人生上影響最大,你可能不相信,但我覺得是國中念的私立學校。
大學以上學技術性的東西比較多,但私立中學帶給我很多「學校沒有教」,軟實力的東西,如價值觀、人脈、視野。小時候不覺得,越大覺得差越多!
技術上,私立中學考試強度很高,我覺得人生考試壓力沒有更大過。就算後來沒念私中,還是保持一樣的念書習慣。
更有趣的是視野,私中同學中家裡做生意的很多,高階白領和專業經理人或政治人物都有,做事情風格真的和公立學校平均值不同。
例如,碰到困難時,我其他學校的同學會比較傾向在體制內努力,不會想要脫離框架。而私校同學就會展現各種道路,甚至自己開一條。多元解決方案,可能也有影響我後來的風格。
私中同學會很舒服去建立和運用各種人脈,沒有那種「擔心這不是靠自己」「這樣是不是就是走後門」的心理障礙 。
私校同學畢業後,很多都會選擇讓自己小孩念私立,我也不例外。因為學的不是一樣的東西,並不是嚴一點的學校而已。
學校和科系都只是旅途,不是終點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例子,每個人情形不同。
但如果真要給個大方向建議,我會說,如果你心裡有明確喜歡的,我鼓勵你選系,因為為了愛你會撐下去,你會找到路。
為了愛任性,可能也只有年輕的時候可以,人不輕狂枉少年。
但如果沒有偏好,選校很安全,因為在大學不會只跟自己係的人相處,同學的品質影響很大。
但說到底,學校或科系,只是人生無盡選擇中的其中一個。有影響,但不是不可逆的影響。
如果不喜歡,轉係重考或再進修都可以,都畢業了轉行也可以。
人生不是在既定地圖上開車,好像一定要走某條路才會到某個點,更像在開闊的大海上航海,航道是開出來的。
與其思考名校或熱門科系,哪個招牌比較亮,不如認真問自己,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因為「你的名字」才是你的品牌, 你要被記住的是你這個人,不是你的學校或科系。
成為光源,就不需要光環。
願你成為閃閃發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