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有個很嬌生慣養的壞習慣,就是如果買到不好吃的東西,我會直接扔了,而不會勉強自己吃完。
我爸媽如果罵我: 「非洲小孩都沒東西吃!」,
我會頂嘴說,「可是我不是非洲小孩,哪天我沒東西吃的時候就會吃了。」
(結果報應就在我來美國的時候來了,現在已經過了十年沒東西吃的時候就會吃的生活, 囧)
有些同學看到我這樣浪費食物,會唸我說,「都花錢買了,幹嘛不吃。」
我則回,「就是已經花錢了,已經痛一次,要是還要吃下去明知難吃的東西,不是痛第二次嗎?讓我的損失止於金錢就好了」當年的我固然是死小孩,但已經具有經濟學決策的沈沒成本概念。
沈沒成本(Sunk Cost)
沈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付出收不回來的成本,如時間、金錢、精力等。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ichard H. Thaler 在其著作「不當行為」就中提出,人的決策行為不理性,而「沉沒成本謬誤」是最常造成錯誤決策的原因之一。
理論上做決定應該要主要根據現在跟未來,可是人們卻會不自覺受到過去投入程度的影響而偏誤,有時候反而會陷入死胡同,因為覺得有「心理損失」。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交往越久越難分手,就算明知是錯的人。
所以如果理性決策的話,應該是要忽略「沉沒成本」,做決定應該以現在的成本和未來的機會為主要基礎,而不是根據怎麼樣都不會回來的過去。當事情越變越糟,停損,而不是double down期待翻本, 那叫賭博了。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同樣的道理,如果放在職涯選擇,就像是如果修了某個科系但是不喜歡,但是覺得都唸畢業,不繼續走這行好像很浪費,所以繼續讓痛苦延續。或好不容易拿到博士,不走學術好像很可惜,不管做了幾年博後未果都要繼續拼下去。如果說學術就是唯一真愛,此生非君不可,那跟他拼了; 但如果是因為捨不得已經花下去的時間精力,或是害怕未知,那就值得再想想了。
學校內常稱非學術工作為”alternative career”, 事實上就美國來說,因為財政緊縮加上線上教育崛起,現在業界雇用博士人數早就相當。疫情爆發後更是火上加油,很多學校裁員減薪,相對業界缺工薪水大漲,學業界薪水差距又更大。最近公司轉來一些拿到終身職的教授,連獵人找的公司的主管,也碰到教授轉職(也是名校教授,還跟中研究合作過,我們講起台灣很有話聊),學術界環境惡化不是一兩天的事了,我在職場碰到轉行的教授們真的越來越多。
轉換跑道是痛苦的,畢竟多數人也是對學術有一定嚮往才會念博士。校園很容易只聽到同一種聲音,以為除了學術沒有別的選責,但不是只有第一條路才可以幸福快樂,想追求的自由、研究、影響力,業界也有很多。對很多博士們來說,非學術職涯或許就像Dr. Seuss的童書green eggs and ham, 剛開始看起來真的會覺得很奇怪不適合自己。但如果沒試過真的不知道,說不定,你會喜歡。
讓現在和未來決定你的方向
當我的指導教授知道我在當職涯顧問後,說要請我去跟他在波多黎各的學生聊聊,我問「你不怕我帶更多人離開學術界嗎?你會不會覺得,我沒有走學術,很浪費你給我獎學金和投資?」
終於,我說出我心中藏了六年的恐懼,一個從我第一份校外實習就有的恐懼。
老師說「不會啊,你還是在應用所學的科學訓練,還是對科學有貢獻,不一定要在學術。」聽老師這麼說,我心中害怕不被老師認可的恐懼就放下了,有一種被爸爸接納的感覺
其實,就算老師不認可,難道要過別人要的人生嗎?又何必管別人怎麼說。過去的經歷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會因爲頭銜不同就消失。不管做什麼工作,我還是我,我這個人的價值還是在,又何須拘泥產業跟職稱呢?
在選擇的交叉路口時,不要讓恐懼失去決定你的方向,放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未來,走出自己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