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這種報告,學者對他的研究主題充滿熱情,一開始就單刀直入平鋪直述說「我今天要講的是我的研究A」,「我今天的演講會包含背景、方法、結果、討論」,後面就接著背景、方法、結果、討論,依序講完,然後結束。 基本上就是把paper切成小段放在投影片上表達出來。這樣的開場就是典型的沒有換位思考的講法,會有兩個缺點, 1) 你要講A與觀眾何干? 2) 哪個科學演講不是包含背景,方法,結果,討論? (這是重點嗎?還放這麼前面,太浪費觀眾注意力) 這樣的呈現方式如果是在同溫層小圈圈報告還勉強可以,但如果是跟非學術界的人或是不那麼熟悉這個主題的觀眾,很有可能一開始就流失1/3的觀眾,然後之後每講一頁就掉一些。等到最後結束的時候,如果調查聽眾「剛剛講者說了什麼?」,可能只剩10%的人能回答出正確的關鍵字和結論,這就不是有效的演講。 有些人對於「有多少人真的聽懂他在講什麼」不在乎,甚至內心偷偷暗爽,因為他覺得別人聽不懂表示“我的研究程度夠深”,“你聽不懂是你書念不夠多”。然而,大部分的人聽到不懂的演講的時候,並不會覺得是自己笨,而是會覺得講者講得很糟。 學術界對於演講講得好沒什麼獎勵,有發paper有拿計畫就好,多數也不覺得教育普羅大眾是自己的責任(那是科普作家的事),所以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動力想要改善自己的口語表達,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學術演講被批評枯燥乏味或曲高和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