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我在EPA總部的國際事務暨原住民事務辦公室當實習生,負責協助台灣環保署及美國環保署雙邊合作。我的直屬上司就是這個計畫的美國對口負責人,我跟著他跑上跑下,他開什麼會見什麼人我都當跟屁蟲。有時候幫他和相關團隊處理很複雜的事務,有時也做影印跑腿等雜事。我是幕僚的幕僚,大老闆在鎂光燈前,我老闆在他老闆後面,我在我老闆後面。 (圖:一張圖總結幕僚生活;大老闆在鎂光燈前,幕僚在後面) 這是一個很大的雙邊合作計畫,涉及雙邊署長互訪,創下當時美國最高層級官員訪台紀錄。每年有好幾億美金要燒,旗下項目跨及空氣品質監測、廢電子用品回收、環境教育、環境法規、汞污染監測、水土整治等,然後每個項目下面又有好幾個子計畫。牽涉的國家也不止台灣和美國,整個亞洲扣掉中國都幾乎都包了。感覺每天都是很多管子一直掉東西出來,我跑來跑去接應不暇。雖然常常很忙到沒空吃飯,但短短三個月就觸角大展,認識的人比在海邊實驗室五年還多。 膽大心細反應快抗壓力強 雖然工作大部份都不需要什麼高深的學問,但是很需要膽大心細反應快抗壓力強,也學習很多做事情的方法。例如,當年最大的活動就是環保署長雙邊互訪,同時有兩個大會議要進行,然後還有很多個小的周邊會議。除了要簽訂「城市乾淨空氣淨化協議」,還同時要舉行研討會。雙邊大老,技術人員,加上近三十個各城市代表,總共牽涉上百人。 心思要非常細膩。好比我們的內部行程表,是每五鐘就寫一行,鉅細彌遺,而且一直修改到最後一天。像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