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知道海裡還有多少魚可以抓/吃?漁業調查嘍!
NOAA統計分析各種漁業數據,從休閒漁業、商業漁業,用電話/問卷調查,去海邊堵人,隨船觀察,還有純研究數據等各方數據,最後彙整進入stock assessment, 估計我們今年到底抓了多少魚,還剩多少,然後規劃制定明年可以抓多少
我現在所做的工作涉及估計到底抓了多少魚?這是一條很大個生產線,我只是其中的小螺絲
我主要是處理休閒漁業問卷的部分,也因次接觸很多以前做純環境調查不會碰到的問題:人。
各式各樣的人,還有各式各樣人的問題
問卷問題大有學問
儀器不會說謊,測量多少就是多少,除非儀器壞掉,也甚少發生有測量但沒有數據的問題。可是人會,他可以不爽回答你,也可以亂掰一通 。
既然我們沒有那個能力去一一查核每個答案真偽,就必須從問卷設計上“鬥智”,來撈到我們想要的真實答案。
很多看似白目的問卷問題,背後都有大學問
問卷通常有很多問題,可是真正會進入數據分析的,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其他問題大部分是讓你 1) 不要不答 和 2) 不要亂掰
比方說,就分析而言,0 也是很重要的答案。不能只有有釣魚的人回答他釣了多少,這樣我們對捕魚估計就會大幅偏高????
可是如果是一個對釣魚完全沒有興趣的人,接到一個問卷直接就問「這兩個月有釣魚嗎?」, 很有可能連回答「沒有」都懶,就直接丟掉。
所以為了要讓不管有沒有釣魚的人都有參與感, 只好先問一些大家都能回答的問題,如 你有沒有出去戶外活動啊?有沒有看氣象預報啊?都從哪裡看的啊?煞有其事的讓絕大部分的人都可能可以回答些什麼,覺得這些問題與他有關。
你所收到的問卷前面幾題看似無關緊要,讓你覺得問這幹麻的,可能都是這種功能XD
另外一些很有趣的心理現象:
Telescoping effect + agreement bias。
Telescoping effect是指對時間判斷失準。
比方說,問你上個月去看電影幾次,你可能會回答把兩個月內的次數都報上去。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憑感覺回答,然後我們對時間的感覺不如我們想像的精準。
agreement bias我把他稱呼為好寶寶效應,就是老師問你昨天有沒有預習啊,就會想回答說有,不見得是真的想說謊,而是人喜歡說yes勝過說no的心理,說不會有心理壓力。
對時間範圍判斷失準加上很想回答yes,會加深對有去釣魚的人的漁獲量高估。因為他們真的有去,所以很想告訴你他有去,然後又對去的時間判斷失準,造成如果問他兩個月內釣了幾次?可能會回答半年內全家大小總共釣了幾次。
為了要彌補這部分的偏差,我們先說「沒釣魚請這裡先打勾喔」,再問兩個月釣幾次,再問十二個月釣幾次。
這樣的順序是來自於2個月內發生的事理論上記得比12個月清楚,然後很想把祖宗八代釣魚的紀錄都報上去的可以放在12個月,而真的沒釣的人還是有說[yes]的機會,不需要亂掰。
事實上整張問卷超過30個問題,只有2個問題是我們真正要問的,
其他都是對付各種人心。人心啊~~真的很複雜~~
[其他海洋相關文章]
- 神奇的橈腳類
- 向水母學生存之道
- 尋找你的生態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