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這種報告,學者對他的研究主題充滿熱情,一開始就單刀直入平鋪直述說「我今天要講的是我的研究A」,「我今天的演講會包含背景、方法、結果、討論」,後面就接著背景、方法、結果、討論,依序講完,然後結束。
基本上就是把paper切成小段放在投影片上表達出來。這樣的開場就是典型的沒有換位思考的講法,會有兩個缺點,
1) 你要講A與觀眾何干?
2) 哪個科學演講不是包含背景,方法,結果,討論?
(這是重點嗎?還放這麼前面,太浪費觀眾注意力)
這樣的呈現方式如果是在同溫層小圈圈報告還勉強可以,但如果是跟非學術界的人或是不那麼熟悉這個主題的觀眾,很有可能一開始就流失1/3的觀眾,然後之後每講一頁就掉一些。等到最後結束的時候,如果調查聽眾「剛剛講者說了什麼?」,可能只剩10%的人能回答出正確的關鍵字和結論,這就不是有效的演講。
有些人對於「有多少人真的聽懂他在講什麼」不在乎,甚至內心偷偷暗爽,因為他覺得別人聽不懂表示“我的研究程度夠深”,“你聽不懂是你書念不夠多”。然而,大部分的人聽到不懂的演講的時候,並不會覺得是自己笨,而是會覺得講者講得很糟。
學術界對於演講講得好沒什麼獎勵,有發paper有拿計畫就好,多數也不覺得教育普羅大眾是自己的責任(那是科普作家的事),所以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動力想要改善自己的口語表達,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學術演講被批評枯燥乏味或曲高和寡的原因。
大咖當然無所謂,但如果我們一般小民也用同樣的一套去給job talk,在業界用一樣的方式去爭取升遷、合作和計畫,那恐怕會錯失很多機會!
因為,演講不是上課,聽眾不是學生,他沒有一定要聽你說的必要。承認吧,如果你不是顏值爆表、舉手投足充滿個人魅力、或超有名的紅人,為什麼素昧平生的觀眾要專心聽你說你想說的東西,而不是滑手機回情人簡訊收工作email,或看他在乎的朋友在FB/IG發表了什麼?
觀眾為什麼要聽你講?
記住,你的競爭對象不是其他講者,而且各種通訊軟體和社群媒體背後研究如何吸引用戶注意力的工程師們。
因此,在演講的前端,就要說服觀眾「為什麼這個研究很重要」。
這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許多學術演講都只是很平鋪直述的說「A很重要,還沒有很多研究,所以我研究」。除非A剛好是什麼熱門癌症新藥或是重大科技突破,那種每個人一聽到都會很好奇的主題,否則這通常不是很有說服力的表達方式,因為這只說明A為什麼對該演講者重要,卻沒有說為什麼對聽眾重要!
最簡單勾起觀眾好奇心的方式,不是說明Why, 而是說明So What!
不做這個研究會怎樣?這個問題不解決會有什麼影響?因為這個影響好嚴重,所以我們要改變!
(其實很多商業廣告也是這樣寫的,有一個問題好嚴重,不改變會好慘,所以你要用我的產品)
另一種方式,是描繪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可以達到什麼樣的美好未來。就很像一些名牌的廣告方式是描述一個理想的生活形式和品味一樣。
但這個方式比起開頭,更適合用在結尾。剛好可以接在未來研究方向後面,讓大家期待對你的後續發展,或好想投資捐錢給你😎。
舉例說明
就拿我最近代表公司出去發表,我用機器學習預測休閒漁業行為進而改善樣本分佈的研究。
(有沒有還沒講就覺得與我無關不想聽了?)
這麼硬的主題,要怎麼講?先示範傳統平鋪直述的講法:
「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要發表用機器學習預測休閒漁業行為進而改善樣本分佈的研究。
休閒漁業是很漁業重要的一環,所以大氣海洋署有用隨機調查一般民眾釣了多少魚。
為了讓調查更精準,我做了一些機器學習的模型,預測誰更有可能去釣魚,
最後結果……, 所以機器學習是改善樣本分佈的好方法,
之後我要上下左右調參數,讓這個模型更精準。」
你可以看到第幾句還看得下去?想像一下如果這變成20分鐘的演講,有多少不是念海洋科學的人五分鐘後還聽得下去?
這是我的講法:
「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如何用機器學習改善漁業調查精準度。
你喜歡吃海鮮嗎? ( <= 一開頭一定要得到yes,請參照一見鐘情開場法)
我的研究任務就是支持永續漁業,
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可以有龍蝦牡蠣鮪魚吃,不然都只能吃水母了。(<= why & so what)
要做到永續漁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不要過漁。
要怎樣才能確保不會過漁?要漁業調查和估算現有魚群量!(<= how)
我做的就是其中的休閒漁業。
不要小看休閒漁業,他的獲利比你想像的高!
每年全美有超過8百萬人釣了兩億次魚,相關產值將近74 bilion,雇用超過50萬美國人!
如果休閒漁業是一家公司,將會是第三大僱主,前面是Walmart和Amazon。
(<=量化重要性,也打破觀眾心中可能覺得,休閒漁業沒什麼錢又沒落的刻板印象)
所以大氣海洋署有固定調查一般民眾釣了多少魚,
可是,到處都有釣魚的人, (<= 碰到困難)
如果只是單純隨機分配樣本,那要很多樣本,也就是很多納稅人的錢!(<= 不解決會怎樣?)
比較有效率的方式是分層抽樣,如果群組內大家行為都差不多,
就不需要那麼多樣本也可以估計出來整體的行為。
要怎麼才能知道大家的行為呢?
我用過去的觀察數據來訓練機器模型來幫我猜……」(<= 我的解決方法)
這是20min的演講,我花了快五分鐘(5~6張)在講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和為什麼跟觀眾有關,
比傳統學術的講法(2~3張)多了雙倍的時間。
自問自答是很好吸引注意力的方式
你也會發現,我把很多平鋪直述的句子都換成問句,自問自答,這也是引起對方好奇心的方式。因為問問句的時候通常音調會上升,人的大腦自動就是會對音調上揚的地方多留心,所以問問題是很好換頁過場的方式,可以不斷把觀眾注意力抓回來。
當我對公司VP還有C級主管預講,還有跟行銷團隊錄影時,反應都很好。行銷團隊甚至跟我說,這是他們錄過最好的演講!
我超感動,說「這對我一個非母語者來說,真的是很大的鼓勵!」
(所以語言本身真的只佔演講的一小部分,你的邏輯怎麼串的,
你的肢體語言、節奏、流暢度、都很重要,而且是世界通用的技巧)
常見的錯誤是前面變深太快,後面節奏又太冗長緩慢,造成前面抓不住觀眾的注意力,後面又留不住人,最後就沒多少人真的聽懂聽完。
事實上,開場永遠是我練最久的地方,我可以一整天都是在反覆練最前面五頁,花非常多心思在引導觀眾為什麼要聽我這個no body講這個不會拯救世界也不會發大財的主題,確保整個過程流暢和吸引人。最後達到「記住你是誰,你要講什麼」的演講目的。
先策略規劃,才做投影片
在把你的研究塞進PPT之前,先好好想想,你到底要傳達什麼訊息?為什麼別的領域的人應該在乎?不做這個研究會怎麼樣?然後把這些重點在前面就展現出來!
千萬不要浪費最前面最珍貴的注意力關鍵期,用在很平淡地說「我今天的演講會包含背景、方法、結果、討論」,更好的方式是說「今天你會學到為什麼A很重要,現在A有什麼困境,我用了什麼方法解決」(從觀眾出發的講法)
如果做好換位思考,再冷僻的研究主題,都可以讓留住觀眾的注意力,讓大家聽完、聽懂、聽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