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下親子有一篇台大醫科畢業葉肇元,不選擇當醫師、博士班念了8年,在人生最幽暗的低谷找到真正喜歡做的事。對照我之前寫過一篇「早知如早畢業:我在博班犯的5個錯誤」 ,這位案主看起來可能是誤入「題目太大」跟「偏離指導老師專長太遠」這兩個雷區。
博班畢業與聰明無關
這也很正常,聰明又有理想的學生很容易摔這兩個跤,要老師有經驗能引導,或是上博班前有這個認知,才比較容易避開(或是看我的文章學借鏡????)。可惜學校通常不會宣導博班以下跟博班的分別,入學申請也通常是一些考試,跟能否完成博士研究沒有直接相關,不少人念了才體悟博士並不是比較難的碩士。(所以現在多博班推不再採用GRE等量化考試)
博士學位在圈外人看來或許是代表聰明才智,但在圈內人中更可能是代表,能專心並且有毅力地花一段時間,完成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討厭的事;有沒有聰明才智倒是其次,中上足以。
事實上我知道不少研究做得不錯的人並非絕頂天才那型,反而更多是很能專心一志,而且對於自己不一定是房間裡最聰明的那個人的處境,很習慣很坦然,是取決於個性而非智力。
我並非很有耐心的人,從小我就懶得做重複性的事,如果我考前認真唸書就可以考不差的話,就完全不會想寫作業,是個很“皮”的學生。我也不喜歡“預習”,因為我如果預習時懂了,上課就不想聽了,「聽兩遍更熟」無法在我身上實踐。
專業上我也像有注意力缺乏症,很喜新厭舊,無法從事只能照SOP走的工作。我喜歡一直學新東西,一直給自己side project做, 才不會無聊。這樣的個性在念博班時就很容易走偏,不夠專心一意。雖然我畢業時已經累積不少博班以外的經驗所以就業無礙,但確實我拖了很久才畢業,比較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毅力比智力更重要
讀博班以前,這樣「喜新厭舊,無聊了就不做」的缺點從來都沒有真的被逼到過,因為台灣升學整體上還是考試定生死,然而對考試有利的「迅速吸收知識並應用在考試上」並不是博班的重點。
博班的關鍵是,不斷修正問題的scope,到修業期間和現有資源能回答出來的方向和範圍,然後一無反顧地鑽下去,直到突破知識的疆界,而且逼著自己走完剩下的無聊程序。
博班要畢業,除了試驗做完滿足好奇心以外(有趣的部分),還要要耐著性子,按照既定格式寫出論文來(無聊的部分1),再讓一群人雞蛋裡面挑骨頭,並且按他們建議修改(無聊的部分2)。
我認為評估是否適合從事學術研究有點像是在選導盲犬,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需要很特別的個性,才會做的又好又快樂。如果像是Hound dog(獵犬)這樣喜歡一直東聞聞西聞聞,好奇心很重又很有自己想法的狗,就不太適合當導盲犬。
但這並不是獵犬不好,獵犬可以獨立在遼闊的空間中靠微小的線索找到目標物,還可以用響破雲霄的嚎叫他們通知遠方的主人。他們可以是很好的緝毒犬,搜救犬,甚至聞出特殊疾病的醫療診斷犬,但是導盲不是最能發揮他們優勢的工作。
雖然我認清學術界並不是我的個性和優勢最能發揮的地方,但我仍然感謝博班真的有逼我練習「完成」的耐心和毅力,這對職涯上要長期穩定發展還是很有利,畢竟一件事情要做得好,創意跟執行力都一樣重要。
想像自己完成會有多驕傲
雖然博班也曾經是我的低谷,但走過這座山,風景就不一樣。我在博班低潮時曾想像過,如果哪天如果死了,喪禮的主題曲要選什麼?我交代老公說,如果不幸出於意外或疾病英年早逝,就放Perfect isn’t easy, 比較俏皮。如果順利到老,那就放My way。兩首歌都展現出毅力,傳達表面上輕鬆的事,背後沒有那麼容易。
就為了到時候值得這句“The record shows, I took the blows, but I did it my way“, 想像著完成的那一天我會對自己努力做完有多驕傲,所以含淚咬牙,繼續逆風前行。
如果你正在博班的低谷,我想鼓勵你,你進得了博班過了資格考,就已經具有能完成博班所需的硬體條件,完成只是遲早的事; 就算現在是緩慢的龜爬,就算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笨蛋,只要爬下去就有爬完的一天。
你爬得完!
[其他留學/研究所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