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在沒有台灣人的鄉下環境研究中心,沒有台灣菜,沒有珍珠奶茶,連像樣的咖啡都沒有。每天面對的,就是瀚無人煙的大自然,還有我的目標。
我記得第一年時,我覺得很像渡假,第二年覺得有點無聊,第三年就開始覺得像在坐牢。我會刻意修主校區的課,就為了去看很多人走來走去,然後就覺得沒那麼孤單了。
心理的孤單更是痛苦,我的家人朋友都不懂我在做什麼,就連同試驗室的同學也只是相對懂而已。就我的博論問題來說,我就是全世界最懂的人,我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我自己去面對。
那樣的感覺就像無止盡的下潛,剛開始覺得好多生物好漂亮,但開始深潛進入無光區,只有偶而碰到一兩個奇特的生物,但決大部分的時候是無盡的黑暗和無限的安靜。我可以去四面八方,但四面八方好像都一樣黑,我沒有辦法分辨在有沒有在對的方向,也不知道出口到底在哪裡。
每天的疑問都是還有多久才觸底?我是不是該放棄然後開始上升?一年,兩年,我熬了九年。
從害怕孤單到享受孤單
還沒來美國念博班的我,最害怕寂寞,黏踢踢。當時交男友的條件都把「陪伴」列在第一位,覺得談戀愛不就是要朝朝暮暮。好姐妹說,安全感是自己給的,這個道理我懂但當時做不到。
台劇「荼蘼」裡面的花花公子總經理曾對女主角說:
寂寞是人的本質。
愛情、甚至婚姻、家庭,能安慰的只有孤單這件事,卻永遠也解決不了寂寞。
就算有那麼一個人真的百分百的瞭解你,你依舊不會停止寂寞的。
所以害怕寂寞,是最愚蠢的念頭,你應該要享受寂寞,享受不被瞭解的安全感。
現在看這段台詞覺得很真實,每個人最終都有他們的追求,或許會有道路相近的同伴,但每個人的道路最終要自己走。這是我在念了博班後才領悟到。
到博班後期,我才認清孤獨就是追求更高的目標的必經過程。這不是考國中考大學大家都要考,所以同伴很多; 在我的博論路上, 前面不會有人,旁邊也不會有伴,因為我是就是那個開路的人。
孩子出生後,我反而開始很享受這樣的孤單,我覺得生活每天都在瘋狂旋轉,只有我的研究像是大海定錨。這就是我熱愛的事,生子前、生子後,都一樣,科學研究成了我心中「我還是我」的證明。
這樣的過程給了我開拓的勇氣,我可以到的地方不限於道路的終點,我敢去別人沒去過的地方。我學會的開路的能力和耐力,真正從心底強壯起來,這是博班給我的禮物。
從避免失敗到擁抱失敗
在博班以前我沒有學過怎麼失敗,我學的都是避免失敗。台灣的傳統教育文化不鼓勵試錯,考試都已有標準答案的形式(選擇,填空,簡答)為主,一直到大學才開始接觸用大量的申論題。
求學過程中犯錯的代價很大,從差一分打一下,到差一分掉一個學校,就連新聞也是充滿犯一點小錯就要肉搜、打臉、咎責,整個社會都瀰漫著要是犯錯就完蛋了的怪罪風氣。這樣的風氣會讓人趨於保守,不敢嘗試新東西,凡事盡量挑已知的穩當的做。
但來到的博班後,不再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前例SOP可以速成,失敗從過去可以透過努力大幅減少,變成無可避免的事。我寫進論文的四章實驗,是最後有成功做出結果的實驗,但失敗的放棄的,至少可以又可以寫一本。
沒有收我的老師,沒搶到的grant, 沒有拿到的獎學金,文章送出去又改送出去又改送出去又改,無限輪迴。中間的淚水數之不盡,有很多次都想放棄,跟爸媽哭著說我不要讀了。
也曾經有過看到同學的口試公告,內心又嫉妒又沮喪的崩潰大哭,只好去網路匿名日記發表自己撐不下去了。(沒想到該平台後來倒了,已經找不倒我當時的貼文,無法貼上來,不然當時還蠻多溫暖的網友安慰我的。)
失敗次數多到,我都想不起來到底失敗幾次。也或許就是因為失敗太多了,逐漸變得很坦然。
不是失敗,只是還在學
我已經把失敗視為必然會發生的事,也不再花心思在極力避免失敗,改成怎麼做有意義的失敗?怎麼樣控制風險?怎麼讓從失敗中回復?我會失敗表示我有嘗試超出舒適圈外的東西啊,跟著SOP走的人才不會失敗,那多無聊。
就像面試技巧提到回答缺點是什麼,重點都不在缺點,而是如何改善。我把一次定生死的恐懼心態,放大成無限賽局,自然對失敗寬心一點(雖然還是會痛),但比較能快點轉移到「我從失敗學到什麼?」?
還記得兒子剛從平衡車換乘腳踏車時,我們給他帶了頭盔,護膝護軸和手套,減少衝擊,但有時候他轉彎或下坡失去平衡摔跤也是嚎啕大哭。我總是安慰他,沒關係 跌倒很正常,練習就好了,這是學習新東西必經的過程。
然後當他學會時,臉上的驕傲和自信,也深深感動著我。那種倒打再站起來的強壯,是會從內心散發出去的驕傲。
博班也是在研究自己
很妙,碩士英文是master of science, 但博士卻是Doctor of Philosophy!現在回頭看覺得很有道理
這一路我深刻了解到我極其有限,什麼都不知道,但是真的多認識我自己。來到美國學術最高殿堂,也讓我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神外有神。
除了博班以外,人生很少有空間可以讓你長時間又無限制的trying errors。如果不是攻博,我可能不會這麼了解自己的優劣勢,和它們各別會出現的時空情境。
現在的我不僅知道我手上的牌到底有哪些,我也知道我沒有的牌有哪些!也更加清楚我的牌的強弱排序,和跟別人比的相對強弱排序。這都幫助我分辨那種時空條件,我可以出哪些牌。
在博班,我不止來到知識的邊界,我也來到自己的邊界,從此知道自己在哪裡,內心GPS的解析度從公里提升到公尺。
這個跟自我合一的過程讓人強大,我覺得我腦子仍然普普通通,但是心臟至少強壯兩倍!真的是一種,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過程啊。
我人生做過的蠢事很多,但念博班追求科學夢這件事,我很慶幸當年勇敢的做了。
博班教我的事~系列終
【相關文章】
![博班教我的事(3):享受孤獨 擁抱失敗 認識自己 7](https://yournichecareer.com/wp-content/uploads/2021/04/博班教我的事2-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