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近勞工市場很火熱,薪水因為通膨和疫情不斷再上高峰,剛好年後也是台灣轉職熱潮,你準備好要搶一波了嗎?
很少人求職完全沒有失敗過,但很多人失敗第一個反應就是增加努力量,如投更多工作。大部分的人都已經很努力了,卻不見得很有效率。如果沒有有意識的改變方法,那就只是在用蠻力跟運氣硬碰硬。
長期追蹤我的粉絲都知道,我很少強調要「更努力」,向來鼓勵「多思考」。
你一定很好奇,難道除了繼續投,還有別的方法嗎?
有的,而且在不同階段失敗,改善方法不一樣。
階段0: 完全沒有接到電話 -> 不符合基本資格
策略:
1. 改善履歷 & cover letter
2. 改善投的方向(要投更精準,不是更多)
3. 思考是否需要certificate增加競爭力
4. 加強networking
階段1: 電話來了但沒有進入面試 -> 缺乏某些關鍵資格
策略:
1. 改善phone interview
2. 分析JD, 找出關鍵字插入自介
3. 客製化說出精準又強而有力的自介
階段2: 有初階面試但沒下文 -> 面試不夠不突出
策略:
1. 改善面試技巧
2.依照工作精準最佳化自我介紹和問題回答方向
3. 研究公司在乎的點,客製化自介、優缺點、為什麼要來、中長期目標、為什麼是你、你有什麼問題、精準展現自己就是對的人
階段3: 有進入最後面試但沒有offer -> 沒有「對的人」的感覺、簡稱不合
策略:
1. 深入思考公司文化和職缺及自己搭配的軟硬實力
2. 深入分析為什麼要請你?你跟其他類似學位的人差在哪
3. 你可以帶來什麼特別的貢獻?你的獨立想法是什麼?
4. 找到你的好故事並且優化,展現「全方面」的實力
階段4: 有offer但議薪都失敗 -> 你沒有leverage/ 你被發現沒有leverage/ 分不清楚對方強弱勢和自己強弱勢
策略:改善談判技巧, 增加自己的牌
結論
你發現了嗎, 越後面的階段,越多是軟實力的問題,也是我比較常看到海外台灣人的弱點。常見癥灶就是面試很多,但面試成功率低。這也是我常強調的,不能把自己當工具人/助理的思維去爭取中高階的工度。
在努力之前先思考,「為什麼」是在這個地方跌倒,不是別的?然後針對可能問題,選擇改善方案,並且觀察「市場反應」,持續修正,直到解決問題。
精準策略無法取代努力,但是可以減少無效努力,讓你的努力更快開花結果。
我的口頭禪就是「做事沒策略、努力被省略」,停止無效努力,找對策略用對方法,每個人都可以發揮所長,找到專屬自己的夢想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