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看了我之前寫的「我在博班犯的五個錯誤」,身為博一的他發現自己的想做的題目和老師的專長有點遠,所以來找我聊聊,看看題目怎麼訂比較好?
我的故事
我是做水母起家的,管水母,真水母,櫛水母,都在我的管轄範圍,但我的老師則是做橈腳類。雖然同屬浮游動物大家庭,不過因為兩者生態棲位和生物本身的特性差距非常大,所以不管是野外研究、培養實驗方法都相差甚遠,連看同一個問題角度都是天南地北。好比說,一樣是「水母吃饒腳類」這件事,從橈腳類的角度看,是死亡率,從水母的角度看,是生長率,所以測量的標的和單位都完全不同。
我去日本參加世界水母研討會的時候,帶過我的水母大師就毫不遮掩地說:「你的指導教授專長是橈腳類,你覺得你有得到足夠的指導嗎?」我當時是回答,我的口委有其他水母專家,然後我的老師也給我很大的空間。
當年老師給我錢我就來了,他是第一次收博士生,我也是第一次當博士生,我們彼此都沒有經驗。我剛開始因為天真沒經驗,所以定的題目範圍很大又很天馬行空,偏離彼此的專長和現有資源都太遠,所以走了不少冤亡路。
我最後寫好的四個個獨立研究中,核心的兩章跟老師專長差最遠,是從我的角度出發,然後倚賴其他口委幫忙。但是口委畢竟在別的校區,隨時討論沒那麼方便,所以我在博士初期最沒經驗的時候,選離老師專長最遠的方向做,當然後就耗費比較多時間。
最後一章我學到教訓,從老師的專長出發,再結合我的專長,變成一個新的題目。雖然老師還是不知道答案(他要是知道就不能當題目了),但是每次撞牆時他給的方向就比較明確比較窄,我就比較快找到答案。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然而,這些走錯的路也沒有完全白費,做離開老師專長遠一點的研究是博士養成必經的過程,這會讓你成為真正獨立的研究人員。
這些鬼打牆會把獨立解決問題的判斷力和能力內化於心; 如果總是別人帶,是不會真的認路的。畢竟博士最終要成為自己論文題目的最大專家,如果跟老師的專長過度相仿,雖然會可以很快畢業,但是將來的獨立性就容易出問題。頭上如果永遠有一棵大樹擋住你的陽光,要怎麼樣長大?
我知道一些只做老師交代,都做老師幫你想好的架構,做老師熟悉且相對失敗率低的題目的博士生,後來就業困難的比例屆比較高,因為沒有在機會成本相對小的時候學習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所以跟老師的專長相近程度需要拿捏,太近原創性不足有無法獨立的風險,太遠則是念很久甚至畢不了業風險高。
回頭看自己從很遠,吃到苦頭,慢慢移到相對近,這順序如果反過來,應該就可以節省不少時間,不過有些錯就是要自己犯才會銘記在心吧。
話說回來,跟老師專長不同也不是沒有優點的,我學會怎麼從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同樣一件事情,而且可以快速轉換。這對我後來可以更宏觀的思考,或是學習新東西,分析問題,或應用在溝通和換位思考上都很有幫助。我去水母大會報告的時候,就有發現很多人的研究都”很水母“,生理研究或純生態角度為主,我就可以從競爭、攝食、純生態、數學模擬等不同角度來看問題。這或許也影響我將來想要成為一座橋的職涯志向吧。
博二就以為自己翅膀長硬的學生
想起博二出海時,老師開始讓我操控高價的多層次動浮網(註一)。網子本身就五百萬台幣左右,還不含其它介面設備。我們研究低氧區,低氧在底層,可是底層有泥巴,如果一不小心網子放太深,就會撈一堆臭泥巴上來 (真的很臭,因為缺氧所以都硫化了),老師比較保守會留個五公尺不會真的放到底。
換我操作的時候,我估計網長不過兩公尺還有行進速度一碼,就覺得還可以再深。當網子慢慢下放,他說可以停的時候,我想一想又說,「再一公尺」,然後說 「這個速度角度下面還有一公尺的空間,缺氧水都在下面,不撈深一點看不出差別,不入虎山淹得虎子」。
老師沒有說話,技師一邊照我的指令放,然後一邊調侃我說,學生要叛逆嘍!老師不置可否。現在回想來,我想他心裡應該是很緊張吧,不過並沒讓阻止我去撈泥巴,畢竟他也不知道有沒有泥,而我沒撈到泥巴又怎麼會學到教訓。所以老師很有智慧,而我則是早有跡象顯示出來是不聽話的小孩XD ,聽話的人會念海洋學嗎?但那一次,並沒有撈到泥巴,~好險
先學怎麼走,再走自己的路
所以告訴他,我的看法是,趁現在博一,可以先做一兩個老師比較熟的部分,有個「好的開始」,同時也學習做研究的方法和眉角。
先做老師熟的題目,他能指導你的就比較多,趁機把他思考和拆解問題的方式學起來。同時不斷思考一下自己的興趣和老師的專長有沒有結合的可能,怎麼樣結合?不斷跟老師討論腦力激盪。
等做研究的方法比較熟了之後,就可以往自己真的有興趣的方向移動,失敗率就比較低,最後走出自己的路。所以有點像從老師的主幹出發,然後分枝出去往自己的方向。
我當年是反過來,所以剛開始經驗不足常常落點錯誤,差點接不回去!如果有三章獨立研究,可以第一章離老師專長近,接下來介於中間,最後一章是自己的。這樣就學習研究方法和訓練獨立兼具,同時控制風險。
當然這是我依據個人經驗的個人想法,也不一定是對的或適合你的,可以多跟其他人討論看看,自己也想一想。我個人始終認為,若是心之所向,就算繞路最後也會到達。
你想攻博嗎?還是正在苦海中呢?如果疑惑、痛苦,都歡迎找我一起聊聊。很有可能你會發現,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
註一:多層次動浮網(MOCNESS:Multiple Opening/Closing Net and Environmental Sensing System )就是浮游動物研究神器,當年我碩論的老師一直想買但一直申請不到經費,而且當時的舊海研三號也拖不動,一定要更大的船,但大船就耗油也是錢,而這只是眾多網具之一而已,還有更多更貴的。就說海洋研究都是燒錢研究,每次出海都是十萬百萬美金的燒,做實驗都是把超貴的東西扔到海裡,真的是“把錢丟到水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