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有名的“沒路用”科系大點名,「海洋系」也有被點到。他的論點大體上總結是「冷門科系就業不易,不能賺大錢,大部分都要轉行沒有學以致用,如果沒那麼會唸書考上熱門科系,不如去學一技之長」。
什麼叫「學以致用」?
有些科系的確跟職業比較有直接關係,如醫生法律會計工程類,如果薪水不錯,通常就是所謂熱門的科系,相反的就是冷門。
我大學碩士博士一路都是海洋上來的,自己和同學就業碰到的挑戰,面臨過的質疑,我不會假裝這不存在。雖然我求職一路以來都很順利,薪水也很好,但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一樣順利。如果家裡負債很多,來矽谷當工程師,可能的確比堅持當海洋學家容易翻身。
但如果念海洋系沒有當海洋學教授去海保署,就是沒有學以致用嗎?我不認為。這世界上職業所需技能的排列組合,比現有的科系種類還要多,那些沒有直接對應科系的工作,都是不夠會唸書的魯蛇在做,都沒有學以致用嗎?
我認為,科系只是練習「學習能力」「辯證思考」「統整分析」的主題,如果掌握到本質,在不同的主題都可以學以致用。
舉例來說,我在海洋系所學到,帶給我最多好處的,是多維度的宏觀思考方式。為什麼呢?海洋學的思考都是4D起跳:三維空間+季節+物理化學生物交互作用。長期處在高維度的世界,幫助我學習快速看到大局,抓到本質。比如海洋物理乍看非常複雜,很多流體力學,但是根源,就是太陽(能量源)+地球自轉+摩擦力。掌握這三點,其他都迎刃而解。
海洋學的訓練,是生物物理化學地質都要碰,還要用數學整合,可以打造很扎實的科學基礎,畢業所以想往任何方向精進,都可以快速上手。是適應性很高,哪裡都活得下來的科系。我可以很自豪地說,如果世界末日只能帶一種科學家去太空梭,海洋學家應該很有競爭力,因為選一個抵五個。
雖然我做過絕大多數的工作,職稱上面都沒有「海洋」兩個字,工作內容都跟水母毫無相關,但我的每一個工作,都有用到海洋學的訓練和水母的適應精神。
不論是農田水利政策、國際環保合作、漁業科學、環境統計、氣候數據分析、能源發展,我都是用我自身對大自然的熱情和好奇、在海洋系學到的分析系統和整合各方知識的能力,並輔以向水母看齊的適應哲學,在多變的世界裡衝浪。
我從本質出發做的各種應用,都是學以致用。
念冷門科系賺不了錢嗎?
該大叔在論點一的時候一直強調「大數法則」(註一),說大學冷門科系,不如去社會學一技之長,有人出路好只是特例。但在強調賺不了錢時,卻又用自己為例,可以開名車有房產,這個時候用單ㄧ個案又可以接受了。
我就用他的單一價值觀標準「收入」來說,有大學學歷群體的收入,還是比沒有好, 這是在很多國家社會都應證的。為什麼?因為人脈和視野。賺錢不單是你會什麼技術,你認識誰?你知道哪裡有什麼資源?沒有要去哪裡找?這是很無形卻又很關鍵的資源,而且是造成社會階級的差距原因之一。
大學很關鍵就是在學,去哪裡找答案,並且判斷資訊正確程度、整合答案,並不是只是學某種技能。靠個人技術能賺到的錢,本質就是時間換金錢,這是有極限的,醫生工程師也是如此,再往上是要靠創新和整合資源(人、錢)的能力,這跟科系無關了。
現在很多熱門工作如數據科學,二十年前根本不存在。我唸書時冷門的環境科學,最近因為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ESG相關倒是慢慢抬頭, 未來誰比較熱門還很難說呢。
海洋的錢在哪?
先說我覺得錢不是絕對,但因為他一直提開勞斯萊斯/名錶/房產,我就來講一下海洋的明錢在哪好了。
先講大眾比較熟悉的,如去年台灣分紅最多的行業,是海運。大港都百年以來是各國的經濟命脈,百年來有港的地方就是文化發跡地,至今海運仍然是最划算的全球運輸方式,相關產業在供應鏈緊繃下更是十足「水漲船高」。
大家愛吃的黑鮪魚,「一條」都是好幾十萬起跳。要去哪裡抓,可以抓多少才不會明年就沒有,都是海洋係守備範圍。北海抓帝王蟹的船長,年收入上百萬美金。很多高經濟養殖業,收入也不會輸醫生律師。最貴化妝品之一的海洋拉納海藻精華啊!
至於大眾可能比較不熟悉的,如海底探勘油田和礦產,尤其是礦產,因為陸地開發殆盡,現在海底資源是大國角力戰場。石油終有燃盡的一天,將來誰掌握能源,誰就掌握資源。海上風力發電、潮流發電,都是科技發展的前緣。
人每天的生活都脫離不了海,從餐桌上的鹽和魚,到每天的天氣,都跟海相關。夏天的颱風,冬天的寒流,都跟海有關。這些資源的開發、管理、應用、法規,都是海洋系的專業。如果身為海島人卻覺得海洋學沒用,真的是身處寶庫而不知。
冷門科系的藍海策略:不做第一,要做唯一
早年那種,某個科系畢業,就去相關科系大廠工作,然後同一個工作做到退休的思維,已經不太適用於快速變化的現在。
如果是混文憑,不管混哪個系應該都就業困難,醫生律師考不上國考也是無法就業,混不了的。工程師就業後也是要持續學習,精進程式能力,否則也是很快就無法和新鮮的肝競爭。
但如果沒有混,有認真學習抓到本質,每個係都可以有所發揮。身在所謂「冷門科系」的畢業人,想給後輩一點經驗分享。如果你是因為真心喜愛所以念的,因為就業機會比較隱晦,所以更要懂的抓到本質,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因為機會分布比較不均,我推薦在專業的熱情外,再培養一把比較通用的刷子,在時不與我、沒有伯樂的時候,還是可以養自己養家。我選了數據,在時局不好時候(小孩剛出生、還沒畢業、反環境政治人物當道、疫情大爆發),是數據能力讓我不僅活下來,還活得很好。這能力不一定要外求,可以從自己本來就做得不錯也有興趣地方開始,好比數據能力,是我在研究海洋中精煉出來的。
如果還能有個軟實力互相搭配,就更不受限制。我選了溝通能力,因為這很百搭,也跟我本性很合。直接應用在求職上,就是在論證我的所學,和對方工作的核心要求,是一樣的。如我沒有上bootcamp, 第一個數據工作就是講我怎麼分析海洋觀測數據,證明我有用程式分析複雜又大量數據的能力。別人不懂海洋系學什麼,你才懂,所以是你的責任,具體舉證你其實有相關經驗。
時局好的時候,如最近,我又重拾老本行,在碳循環和能源議題上,貢獻我的海洋學專長。而我過去看似「轉行」的經驗,數據、政策,通通可以整合派上用場,創造我獨一無二的地位,這並不是我當時啟航時想像得到的,我某種程度也是順流活下來+運氣好。
學弟妹門如果擔憂,怕可以來找學姊聊聊。我想用茶金的金句鼓勵你,「不做第一,要做唯一」。這個世界不是零和遊戲,不是他找到工作我就找不到,找到自己的生態棲位,就不用怕競爭。
註:大數法則是他用的詞,就他的敘述來說, 我認為他指的是frequency, 而不是真的是統計學中的“大數法則”Law of Large number, 指的是樣本數越多,平均值就越接近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