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經覺得即席發言難以應對?有想法但是感覺寫作龜速,無法快速組織出來?我要分享一個享辯論和即席演講幕後訓練的秘訣,幫助你更流暢地說和寫,中文或英文都可以!
打破海外職場中的語言限制
月初我參加了一場美日能源合作研討會。我負責其中一個藍碳的閉門會議,坐在長官旁邊聽打會議記錄。
一小時半的雙方討論結束後,我必須馬上給在場的人一個五分鐘的匯報。長官和日方代表再用我的匯報,去給大會總結。當我成功說出摘要,長官跟日方代表臉上都出現讚賞的眼神。
這是很高階的會議,全部門的最高長官也有入席一陣子。整個部門的幕僚大概有六十多人,但只有三人被選擇協助進行這場閉門會議,我就是其中一人。
當我回到座位上,隔壁另一個也是移民的同事說,「你剛剛去做會議記錄嗎?這個要馬上聽打,馬上彙整呀!英文要很好吧!」
其實,我不是靠英文強,再強沒有母語人強,「做會議記錄並且馬上彙報」就算是用中文也不是容易的事,我仰賴的其實是邏輯架構和組織能力。
那要如何訓練邏輯架構和組織能力呢?
訓練邏輯架構和組織能力從閱讀開始
要如何訓練邏輯架構和組織能力呢?從閱讀開始!
閱讀時,可以邊讀邊為每段寫下「一句」摘要。閱讀完全文後,再問自己,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什麼?然後回頭檢視每段論點的關係,是發散還是連續的緊密線條?是否一直在繞圈?有無明顯的跳躍?
可以從短篇的新聞社論開始練習,有科學背景的朋友,也可以嘗試直接用paper練習,這可以幫助你看paper更快,準備資格考也很有用喔!
有意識的閱讀是理解與分析的過程,練習久了就會看出一些規律,也會培養出品味和風格。隨著熟練常見的表達架構,下一步就可以進入「心算」階段:當閱讀或聽演講的時候,大腦會自動生成主要論點的標籤,並且及時繪出關係組織圖。所以看完聽完就可以馬上發表。
表達就是反推的過程,心裡記住了一些結構,自己的思緒就很容易快速「歸位」,做出即時的回應。同時,一邊講也能更掌握自己說到哪裡了,如果有偏離,可以及時糾正。
這個方法並非我亂掰的。事實上,以前在即席演講就是這樣訓練的,每次即席演講前其實是先看書,辯論隊也花很多時間閱讀。小時候的即席演講訓練到現在,仍然非常有用,學習表達是不是很百搭CP值又很高!
高效表達關鍵不在完美文法和無暇口音
高效表達的關鍵並不在完美的文法和華麗的辭藻,而是在於邏輯結構。我們都是中文母語的人,但有些人講話很有說服力,有些人卻不知所云,差別就是在結構和邏輯。
掌握結構和邏輯,是快速理解信息並表達的關鍵,對顧問工作中非常有幫助!
例如,我經常需要審閱大量的報告和提案,短的幾千字,長的上萬字也很常見。要在幾天、幾小時,甚至是即時的情況下,理解並濃縮摘要,用五分鐘內的短講或一小段短文匯報給客戶,並給出我的想法意見。
我並不會速讀,英文讀寫都比母語人慢,能捧這個飯碗依仗的是組織架構的能力來快速聽說讀寫。
很多人誤以為學習表達就是要直接多說多寫,這其實跳了一步,首先要有意識的聽和讀 ,根基才扎實!有組織邏輯的輸入,才能有組組織邏輯的輸出。
你學會了嗎?「先聽讀,後說寫」。希望這個「辯論社長的秘訣」也能幫助你在海外職場中打破語言的限制,更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到達理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