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之河」作者​李若韻專訪:你追求得是夢想還是執念?一位生態藝術家的旅程

vision or obsession

喜歡藝術也喜歡生物, 那就做生態藝術家吧

喜歡藝術也喜歡生物,一開始在符合傳統社會期待下念了自然組,一舉選到離台北的家最遠的中山大學就學。

在大學期間參加各種營隊和環境教育推廣的活動如,  也有另外修習傳播學程並加入新聞社及山野社,對生態環境還有媒體傳播都有接觸,確信結合生態和藝術創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大學畢業後決定追隨自己的本心,先在生態教育傳播節目當助理一年,隨後進入政大廣電所學習生態紀錄片創作。

在男性主導的演藝界現實求生存

第一份工作是拍攝生態紀錄片,但也擺脫不了肥皂劇的制式化拍法。比方說,一定要擬人化,動物都有壞人跟好人的設定,再把故事拆成四段以便安插廣告,每段的設計都要有“勾勾”吊住觀眾的胃口,以免他們在廣告時間轉台。

例如在拍外來種紅火蟻的紀錄片時,就要近距離特寫它大大的眼睛和粗壯的六肢,配上咚咚咚鼓聲的配樂,製造出壞人大軍入侵的形象,然後本土螞蟻就是被欺負的可憐人。但其實每個生物也都是求生存,豈有捕食者就是壞而被捕者就是善的道理; 而最初把紅火蟻帶來台灣的人類,反而在這樣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中被淡化了。

拍生態紀錄片也脫離不了演藝界男性主導的陋習。女性總是被當「妹妹」,被賦予各種雜事,要做編劇也要後製,最後卻都是掛別人的名。

就連念研究所都碰到,一進研究室學長就交代要記住老師喜歡吃什麼,並且三天兩頭就要陪老師一起去跟官員或演藝圈大老吃飯等「與研究無關」的交際,並被告誡演藝圈就是「師徒制」,不這麼做就沒有出頭的機會,最後只能換指導老師。

在夢想即將實現之際夢碎, 峰迴路轉改拍十一個生態影展

李若韻在台灣看了不少歐洲的生態紀錄片,喜歡德國生態片的強悍有力,更喜歡法國的詩意浪漫。相較英美英雄式的商業紀錄片,法國紀錄片更為連貫,所以一直嚮往去法國生態紀錄片學校拜師學藝。

放下在台灣的一切,在法國一邊念語言學校一邊在餐廳打工,好不容易爭取夢想中的動物紀錄片研究所到面試,卻在得知入取的當下發現,已經畢業又工作一陣子的她學費費率是「在職進修」,是一般學生的十三倍!在學費超出預算太多的現實下,已經拿到手的夢想也只能含淚放下。

大哭過後,又拍拍灰塵重新再出發; 即然人已經在歐洲,就該拍生態影展吧。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海草從各方各地籌錢,跟環境資訊中心提案、申請文化部的青年寫作專案,一點一滴將「喀爾巴千盆地的羊沒有護照:歐洲生態影展10+1報導文學計畫」接起來,也是後來出版的「水滴之河」。

在十一個影展尋找理想的生態紀錄片,最後卻找到自己

從2016年起,跨越德國、法國、義大利、匈牙利、克羅埃西亞、賽爾維亞、西班牙、挪威、愛沙尼亞,周遊中西南北中歐,最後又回到台灣。

十一的影展,雖然主題都是相對客觀的自然生態,卻因為主辦單位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有十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比方說,德國的生態工業強盛源於其豐厚的資金,有五個公共電視台讓獨立工作者可以心無旁騖的拍攝三年,拍出來的紀錄片也可以外銷奧地利和英國回收成本,文化還可以輸出全歐洲,讓大家都習慣阿爾卑斯山派的美麗。

相較之下,東歐國家雖然也有壯麗的喀爾巴千山脈,許多觀眾卻坐擁寶山而不知。尤其過去受共產主義統治過的國家如克羅埃西亞和賽爾維亞,連生態紀錄片都帶著濃厚的教條主義,民眾難以對自身坐擁的生態資源感到自豪。

而在一系列不同對環境觀點的旅程中,海草也發覺自己心中的各種矛盾。比方說不喜歡生態片二分法的拍攝手法,但卻又對生態片拍攝需要跟現實觀眾口味妥協。這樣的想法再看到一個很堅持只拍“純”生態片的老攝影師時道衝擊:老導演很堅持一定要傳統的膠卷,不然就”不純”,而拍出來的片也不意外地十分枯燥乏味,連李若韻身為藝術家都難以下嚥,各別提一般民眾,沒有觀眾又如何對他心心念念的生態真的造成什麼影響。

又或著,因為在巴黎遭受巴黎人的各種冷漠對待而產生對法文法語的怨念,當打老遠來到羅馬尼亞的影展卻發現居然是法國協辦時,心中燃起各種「西歐霸權」的憤恨,反觀當地人並沒有感覺到有法國人的存在,甚至沒聽到有法文廣播。面對自己的”種族歧視”,承認自己也會有偏見。環歐旅行的終點,意外地是內心, 盡頭是自己跟家人跟世界的和解。

還沒出國前覺得法國紀錄片都很優秀,殊不知是特別優秀的紀錄片才出口到台灣,而一般法國人就跟一般台灣人一樣喜歡看善惡分明的肥皂劇,其他法國生態片也一樣受商業利益限制。過去從很遠的距離看或許覺得外國都好厲害,出去在當地生活才明瞭國國有本難唸經,回到家鄉反而更能珍惜自家的純樸和美好。

人就是生態的一部分

在報導影展的同時,李若韻也不斷思考自己與生態的關係。傳統上似乎誤解生態是生態,是其他生物的事,人是另外一個獨立的體系,殊不知人也是動物的一種,我們的棲地跟其他生物的棲地是交疊在一起,我們都是生態的一部分。因此在拍片時不想只是拍其他生物本身,也想拍人跟自然的關係。

本著想離開教化意味的心,海草拍的紀錄片常常也把自己拍進去,走入鏡頭跟觀眾在一起互動。她最喜歡問觀眾,如果河/海/山是一個人,你覺得他是男是女?幾歲?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帶出不同的答案。如在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拍攝烏納河時,因為加泰隆尼亞多年來想要獨立的歷史背景,所以出現倔將/強悍等形容詞的比例就比較高。

李若韻在大學時期的外號是「海草」,是有根莖葉的植物,但四處周遊列國探索環境與文化關係的李若韻,或許更像海藻, 但她勇於追夢的韌性和毅力反倒像是個環遊各大洋的海龜。

自然本身是中性的,但人的解讀卻因人事時地物而異。未來海草想要持續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但不限於拍紀錄片,可以是影像詩,可以是繪畫。拋開編劇學習的枷鎖,讓作品有自己的生命。

 

PS:去看 Katherine的讀書心得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訂閱發表通知!會不定期收到忠實讀者專屬內容

你想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面試或是演講嗎?

或你學有專精,想透過自媒體增加影響力甚至創業,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我會很受鼓勵

Copyright Policy

All files and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or Documents are copyright by Katherine Liu LLC, and may not be duplicated, copied, modified or adapted, in any way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ion. Our Website or Documents may contain our service marks or trademarks as well as those of our affiliates or other companies, in the form of words, graphics, and logos. Your use of our Website, Blog or Services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right or license for you to use our service marks or trademarks,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Katherine Liu, LLC. Our Content, as found within our Website, Documents and Services, is protected under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copyrights. The copying, redistribution, use or publication by you of any such Content, is strictly prohibited. Your use of our Website and Services does not grant you any ownership rights to our Content.

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

我並非獨自一人想出創業點子、打造出全部的網站,設計出圖片,寫出每一個字。在此感謝我合作過的團隊,人生一大樂事就是跟比我厲害的人合作,謝謝你們的努力與付出!

網站架設:MIHOGO TECH LLC

視覺設計:EMILLY HU

文案編排ALLY@ideaally.me

形象攝影Crystaltseng Photography

創業教練:Irene @ FEMALE ENTREPRENEUR &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