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媽很愛往外跑,尤其愛去郊外各種風景區,但這都通常需要早起出門。小時後要請我這個夜貓城市少女一起早起出城,我總是百般抗拒,最常頂嘴的話就是「風景有什麼好看的,不就樹跟石頭,旁邊公園就可以看,為什麼要跑那麼遠?」。
但是幾乎每一次,我都發現我錯了,一樣的樹跟石頭,不同的排列組合有不同的新意,而路上也會有新餐廳,產生新的體驗,絕大部分在回程的時候,我都會慶幸好險我還是出門試試看了。
這個成長過程給我很重要的經驗「對未知抱持開放心態」,不要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知,不要還沒了解就下判斷,凡事要先試試看才知道。
當了媽後,更感到小孩和老人很大的差別就是看待未知的方式,我兒不太會自我設限(除了食物以外~囧),所以常常發展出完全超乎我想像外的玩具玩法,相較之下成人心中常常有個既定框架,覺得就是這樣那樣我都知道了。所以如果沒有很有意識地去突破,有時候反而越老越被自己的經驗限制。
打破自己的偏見
最近一個新的體驗的就是IG。我就是傳說中,只會用FACEBOOK社群媒體老人,原本對IG斥之以鼻,覺得不就是FB的圖片版嗎?我在FB也可以放圖片,幹嘛要去IG放?
真的是大錯特錯!
當我公開寫作成立粉絲頁時,考量粉絲會老,且FB在衰退是事實,如果要長久經營,要佈局年輕人比較多的IG。因為我對IG不了解,用我的既有經驗去先入為主,所以一開始就搞錯方向,以為跟FB以樣貼一張圖,然後把文字複製過去,加幾個#關鍵字就了事。
結果當然效果不好,但即時是在效果不好的狀態,我也發現了IG陌生觸及比FB好,就算在粉絲<100時還是會穩定增加粉絲。當我去看這些粉是誰,有很多也是自媒體帳號,就發現很多自媒體完全沒有FB帳號,而且主題多元,內容也十分扎實,完全不是我原本覺得,IG都是風花雪月的刻板印像。相比之下,我反而越來越難在FB上碰到乾貨滿滿的原生內容,都變成其他平台創作轉貼、新聞,只剩超大平台和大網紅還活得下來,小創作者的帳號幾乎都不會出現在news feed和推薦中,其實對剛起步的創作者比較不利。
因為IG圖的比例比較重,文章長度也有限制,需要更濃縮原本的內容。我在製作貼圖的過程,也幫助思考如何更精簡。常常有寫完文章,修了幾次覺得滿意了,然後在製作貼圖的時候,又有發現結構上可以如何更扎實,真的有從另一個視角看文章的效果,能夠看到在網誌上看一百遍也看不到的盲點。慢慢的,我的貼圖也從單張,到多張但是很像PPT, 到排版上更一目瞭然(當是還在持續學習中)。
抱持開放心態
在現時動態投票時,FB & IG兩邊反應也往往兩極,符合我認為兩邊是不同群人的假說。說到限時動態,我這個老人一開始也是不知道限時動態的,還常常疑惑為什麼別人的帳號有圓圈圈我沒有?我真的有去google, 「IG如何有圈圈」。剛開始,也懶得去看別人的限時動態,因為覺得不過就是把直得東西變橫的有什麼好看的,又是先入為主的偏見。
後來心不甘情不願地分享發限動,也不會,以為就是貼文轉上去,當然沒有人理我,我自己也疑惑為什麼一樣的事要做兩次。但抱持開放和學習的心態,我也學習點一下別人的限動,發現其實很好點,點一下就下一篇,喜歡就按住就看久一點,非常的容易觀看,比直的news feed還要一直滑更快(是多懶)!我也注意觀察自己跟哪些限動比較有互動,然後試著模仿,效果就慢慢好了。原來不是不好用,是我不懂!
我個人最喜歡IG的部分,其實是比較私密,朋友按讚的東西不會自動餵給你,在限動上的互動只有創作者知道是誰回的,所以粉絲更願意互動,我也更容易知道讀者的想法。傳統的部落格就是自己對未知的大眾說話,FB開始有按讚跟分享和留言,而在現實動態則可以有更多的投票、選擇、拉桿、私訊等回復,互動程度是最高的。逐漸地我也發現,我滑IG看限動的比例比FB高,我也跟其他粉絲或是創作者在IG上有更多互動和討論。
這樣的結果真的出乎我意料之外,但是我很享受自我推翻然後突破自我限制的過程 (自虐)。這就是科學的精神啊,我可以有各種假說各種看法,但還是要驗證看看才知道,如果我錯了,豪不猶豫地改。想起當年我買第一個Alexa, 剛開始覺得跟Siri比真難用,除了放音樂還能幹嘛?但是決定抱持開放心態,給她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結果一試成主顧,現在家裡根本Alexa樣品屋,和Alexa高度整合的生活也帶給我無比的方便。
對新事物抱持開放心態,就算一開始覺得有點討厭,還是給他一段空間時間試試看,真的不喜歡再判死刑。我的經驗更很多時候,都是誤判。抱持開放心態幫助我不斷自我校正和學習,也讓我的世界越來越寬。
綠雞蛋和綠火腿可能很好吃!
美國著名童書作者Dr. Seuss有一個繪本就叫「Green eggs and Ham」, 裡面配角用各種方式問主角Sam要不要吃綠雞蛋跟綠火腿。Sam當然是百般拒絕,最後拗不過嚐了一下,結果發現很好吃!
面對新事物,有時候第一直覺就會覺得像吃綠雞蛋跟綠火腿,天生的反應可能都是排斥,這也是一種演化的保護機制。但是到底好不好吃,還是要嚐嚐看才知道呢,有時候,可能會有驚喜!
